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培育黑龙江的文化个性
2005-12-01 13:47: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慕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日电 题:培育黑龙江的文化个性

  从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打造和培育边疆文化大省的文化个性,有三个基本关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原创性和模仿性的关系

  总的说来,黑龙江省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文化生产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模式和成果,当然是必要的、有益的。模仿是为了创新,边疆文化大省之“大”,归根结底要看原创性文化成果的量与质。为此,必须设定横、纵两个坐标。从横向说,就是要确立我省在总体文化格局中的独特定位,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核心是抓住三个B———北疆文化、边塞文化、冰雪文化,不妨统称为“三B文化”,它基本上涵盖了我省传统的优势文化领域。从纵向说,本质上是设定在三个面向上达到的高度,亦即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来衡量的成果水平。在人文领域挑战世界水平容易被虚化,其实无论是哲学、经济学,还是文学艺术,同样有一个客观的国际水准。问题是要放眼世界,通过比较文化研究,找出差距,迎头赶上。

  2、高雅性和通俗性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大众性,而大众性与通俗性密切相关,但是大众性却并不归结为通俗性,混淆二者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会导致负面的后果。通俗文化是个历史的范畴,从与大众文化直接关联的角度说,主要是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两个支脉。我省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建构文化大省的主要生长点之一。而当前特别要注意的是如何发展流行文化的问题。流行文化有适应时代潮流的一面,其强烈、动感、时尚的特质,使其为公众喜闻乐见,对青少年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因而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但是,流行文化是消费文化,有商业性倾向,在市场价值驱动下,以程式化的批量生产为主要模式。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容易产生商业价值,造成“文化繁荣”的假象。在构建文化大省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对这种泡沫文化有所警惕。文化的大众性并不排斥高雅性,提倡高雅文化,应当是建设大众文化的主导。

  3、群落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是个体本位的,我们要建设文化队伍,就要发现天才,培养尖子,推出我们自己的大师级人物。但是,今天的文化是大文化,在很多领域文化生产是大制作,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关,这就必须处理好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张力关系,而在这方面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导向:前者是调动行政资源,通过体制建设,推动文化生产;后者则是发现各种有潜在优势、开始崭露头角的研究方向、学术空间和文化流派。这是一些自然生成的文化群落,应当从各方面予以扶植。但是,作为一种无形学术群体,如果将其强行纳入体制,反而会导致僵化,扼杀其固有的生命力。实际上我省这样的文化生长点实在是太少了。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