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5日电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连日来,记者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采访,所到之处,最深切的感受是:“十一五”规划更加亲近民生,倾听民意,更加脚踏实地。难怪有人称之为“一场民生的盛宴”。
5年新增就业260万人
“五年时间,全省城镇将新增就业26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省劳动保障厅付晓波副厅长充满信心地为记者描绘了“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就业前景。
这一就业目标怎样才能实现?付晓波表示,我们将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就业发展战略,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结合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紧紧抓住我省加快建设六大基地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契机,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发展配套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大力开辟新的就业岗位。
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积极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进一步清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地区的分割,强化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信息、组织、维权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这些只是我省扩大就业的一部分措施。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和办法将给百姓带来就业的喜悦。”付晓波说。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未来5年养老保险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付晓波说。
付晓波强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出重头戏。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转移和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和创新以个人账户与调解机制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规范基金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推进被征地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5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5万人
高技能人才是黑龙江的品牌。“‘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技能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付晓波说。
由安置型就业向素质型就业转轨,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付晓波表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是全面提高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一个舞台。
整合优质资源,对技工教育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一批名牌专业。在有条件的地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实习训练基地,搭建面向社会开放,集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学生实习训练、职业技能鉴定、职业需求预测指导、职业介绍、高技能人才研发和交流于一体的实训平台。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培养技师5万人,高级技术工人20万人,其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分别达到5%%和20%%。”付晓波对未来信心十足。
更加关注职工权益保障
“维护好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为人民群众做的又一件大事。”付晓波说。
“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解决国企改革中劳动关系积累的矛盾,民营企业普遍签订劳动合同,省、市、县(区)一级三方协商机制全部建立和完善并较好地发挥作用,弱势群体的劳动保障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在进一步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的基础上,加大对其它领域农民工维权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分配企业内部工资收入,抑制工资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使低收入职工工资得到合理增长,重点提高低收入工资者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建立起预防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