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4日电 题:牡丹江市乡村城镇化现象透视
据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田园,迁往大中城市或周边小城镇务工经商时,数量众多、占地广袤的村屯,并没有成为乡村城镇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从城市、乡镇到村庄,我市城镇化进程一波紧推一波,呈现梯次铺开的发展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方兴未艾。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志向记者介绍到,乡村城镇化建设,涉及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受教育水平、人均寿命、职业变迁、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村屯是城镇化建设的最后一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天时地利
我市村屯有1400多个,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但考察多数富裕村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与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小山村相比,靠近交通要道,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比较活跃的村庄,在经济发展方面通常居于有利地位。
今年11月,省政府决定在西起横道河子镇、东至绥芬河镇的301国道东段,全面实施“黑龙江村镇建设精品示范大道”工程。这个“大道”长达288公里,涉及4县(市)12个乡镇、上百个村庄,这些乡村普遍交通便利、生态良好、经济比较富裕,也是我市工业园区相对密集、最适宜发展进口木材加工业的地带。
依靠商贸拉动,外贸口岸附近的村庄一片繁荣
伴随着中俄互市贸易区、东宁要塞景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东宁县三岔口村有3条高等级公路通过。更令人羡慕的是:今年该村53户农民告别了农家院,拿着开发商给予的动迁补偿款欢欢喜喜搬进暖气楼;省交通厅投资,在村口建起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国际货运中转站;由绥芬河客商建设的集家庭居住、商务办公、餐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社区迅速崛起……据介绍,三岔口村今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照此速度,几年后周边6个村庄、全镇半数以上农业人口将陆续成为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受益者。
在绥芬河镇、阜宁镇、三岔口镇所辖各行政村,以跨国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种植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体。随着收入增长、眼界开阔,当地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工业反哺农业,富裕村庄率先推进城镇化建设
地处内陆、经济富裕的村庄,能否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与牡市老城区一江之隔的兴隆镇大湾村341户农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走进大湾村,抬眼望去:9座住宅楼比肩而立,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面上异常整洁,花坛、绿树、车棚等硬件设施样样齐全。据村干部介绍,仅凭推倒平房盖楼群居这一条,大湾村就节省宅基地近百亩。该村物业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大湾村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工业反哺农业。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该村从集体企业中拿出1000万元利润,帮助农民建造蔬菜大棚。时至今日,这个村1300多亩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棚室蔬菜覆盖率达90%以上,经济收益是粮食作物的十几倍。
更令人赞许的是,围绕蔬菜种植业,该村组建了科研所、机耕队和批发市场,使蔬菜生产从良种选育、松土施肥、病害防治到上市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养殖方面,由专业公司生产的肉制品、乳制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大湾村700多名劳动者,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广泛就业。男、女村民,在年满60周岁和55周岁后,每个月能领到400多元养老金,并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大湾村城镇化建设的成就,为其它富裕村庄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