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土地上演奏丰收“交响乐”
2005-12-15 13:32:53 来源:双鸭山政府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据农业部门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双鸭山市农业在上年获得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可达40亿元,比上年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3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市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23万吨,比上年增长16.4%。

  2005年,双鸭山人在黑土地上演奏起丰收“交响乐”。

  服务生产“协奏曲”

  今年春季,双鸭山市出现了持续低温、多雨、寡照的天气,影响了大田播期。市委、市政府抢前抓早,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市上下通力配合,团结奋战,打响了“战低温、争积温、保春种”战役。

  广大干部下基层,面对面指导农民春耕生产。三月中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4个督导组,分驻四县四区,对全市春耕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推进。全市1192名干部会同农业、涉农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各个乡村、田间地头,开展备春耕、促生产服务活动。

  协调解决贷款、生产急需物资,提供科技与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先后为2.5万个贫困户解决生产资金5000万元,各类农资1200吨,使全市农民都能按时种上地。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两补”资金顺利发放到位。市、县农委多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进行走访、调查,认真核实水稻面积,1.4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和920万元良补资金全部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增加了多种田、种好田的积极性。

  抓住今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加大补贴力度的契机,全市农机部门共为农民争取农机股份合作社资金和农机大户补贴资金110万元。2005年,广大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热情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一年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444万元。其中农民自筹1324万元,共购置126台“80马力”大型拖拉机以及300余台配套农具。这些农机具的投入使用推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作业标准,促进了丰产丰收。

  多方面入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生产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等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288万元,共开发建设13个项目,改造中低产田4.41万亩,造林0.135万亩,开挖沟渠132.4公里,完成土方68.05万立方米,建渠系建筑物204座,修路93.1公里,科技培训6300人次。同时,投入水利基础建设工程资金3033万元。新打机电井118眼,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个,新建饮水井工程21处,维修机电井809眼,维修抗旱设备680套,维修重点水源工程11处,维修泵站60处,整修渠道31.8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1处。今年,全市还重点抓了一季管两年的秋整地工作。完成秋整地164.43万亩,超出计划8%。其中,达到待播状态142.02万亩,标准化整地面积143.89万亩。

  绿色特色“畅想曲”

  “绿色”的土地种出“绿色”的庄稼,绿色的食品赚来大把的钞票。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我市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今年,双鸭山市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达到180.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79万亩。其中有机食品基地监测面积19.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共牵动农户5.83万户,投放资金28090万元。

  发展至今,全市已形成4大绿色特色基地,即以“阳霖”为主打品牌的百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以“大顶子山”、“荒原狼”为主打品牌的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宝青红”为主打品牌的40万亩绿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乐万家”为主打品牌的7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中国大豆浸油之乡”、“中国红小豆系列产品生产之乡”、“中国‘宝清大白板’南瓜系列产品生产之乡”等粗具规模的一些绿、特色产品基地,已经叫响中国大地。“大顶子山”牌水稻、“乐万家”牌油豆角等一批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更是响誉省内外。

  通过扩大总量、完善标准、延长产业链,推进了绿色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现在,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24家企业,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的有28个品种,39个标志。获标企业共销售绿色食品20.4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6亿元。

  集贤县、宝清县被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确定为区域环评、规模化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县。同时,市农委积极组织各县区参加第十六届哈洽会。在第十六届哈洽会上,绿色食品展团实现销售收入45670元,签约9项,签约额27411万元。真是,“一绿值千金”。

  科技“圆舞曲”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靠农业新科技。全市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在不断开发应用新型肥料、高效低残留农药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开展了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和节本增效技术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据统计,全市今年共引进、试验、示范项目40余项,推广农业技术16项,累计推广面积1240.8万亩,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6%。

  举办科技大集、科普展览56次(场),举办各类培训班1380余期,培训人数13.8万人次。通过“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大豆高产栽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棚室生产、家禽防疫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一些农民急需的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助推了农民科技种田,发家致富。

  今年,全市进行了玉米覆膜、甜菜纸筒育苗、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垄三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其中大豆“垄三”栽培技术200.39万亩,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15.04万亩,水稻大中棚钵苗超稀植栽培技术11.20万亩,小麦保优节本规范化栽培技术1.77万亩,种子包衣技术210万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155万亩。

  从实施“优质高效良种工程”入手,突破粮食产量低、品质差的瓶颈。全市种植业以推广主栽品种为重点,以强化示范园区建设和规范种子市场为手段,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实施专用品种、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产品品种的升级换代,使粮食作物优质品率大幅度提高,全市优质品种覆盖率已由2001年的6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农业产业“奔放曲”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我市将粮食转化变成资源优势,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借助资源优势,围绕“粮豆饲、菜瓜果、林山特”等五大主导产业,找市场,上龙头,建基地。到目前,全市初步建成了大豆、水稻、甜菜、白瓜、蔬菜以及畜产品、东北黑蜂等10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基本构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龙头舞,产业兴,农民富。一个个产业链条,带大了粮食生产、加工、转化的产业规模。

  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措施,我市培植了黑龙江阳霖企业集团、集贤县福园米业集团、完达山乳业公司等48户起点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知名龙头企业,其中生产加工型企业就有44户。预计今年这些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20001万元,利税5356万元。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挥了连接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作用,在拉动了全市大豆、奶牛等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辖区内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了7万农民增收增效。

  市场流通“流行曲”

  同样的作物,同样的产量,同样的大市场,粮食价高且畅销,得缘于全市“因市利导”种田,才使农民“有利可图”。

  建起覆盖市属四县四区31个乡镇的三级农业信息网,使网络进村入户率达85%以上,坐在家里便知天下最新农业信息。为农民与市场架起的“信息桥”让农民平均每天都能收到各式各样的“致富宝典”信息百条左右。

  利用全国农业供求信息“一站通”形式,在全国农业供求信息联播建立服务站42个,其中乡、村信息服务站33个,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企业的信息需求。目前,注册“一站通”服务站的用户已有90个,这些农民均可以在自己的服务站上随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在去年完成的35个微机入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市微机上网农民达200户。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累计发布农业适用技术信息4000余条、市场信息1500余条、供求信息近百余条、农业价格行情5000余条以及相关政策、时事新闻等2000余条。

  组建“百名农业专家”服务团,通过“农业110”信息专线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到目前已累计接听电话1000余次,到现场指导农民生产近百余次,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同时,面向农村创办的双鸭山日报“农民周刊”,每周发行1.5万份,全部无偿赠送给广大农民,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科技种田本领。

  为缓解农民卖、买交易难,我市先后建起各类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10处,总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年吞吐量近200万吨,成交量150万吨,成交额近70000万元,经营品种包括粮油、蔬菜、水果、农副产品、畜产品等,牵动农户34015户。

  和谐发展“小夜曲”

  以民为本,一心为民。

  双鸭山从构建和谐农村出发,以改善和提高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省负总则,市抓推进,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全面抓好扶贫开发的整村推进工作。

  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细致的工作,全市做到了农村贫困家庭清、家庭贫困状况清、文化技术特长清、扶贫解困效果清。

  走访中,党员干部看到了贫困农民的疾苦,看到了盼富的目光;贫困农民看到了党员干部帮扶的决心,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今年,全市共争取第二批扶贫开发资金1062.4万元,共扶持了26个贫困村、2484户贫困农民家庭,培训贫困村劳动力2770人,转移劳动力2180人。

  通过政府集中扶持和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目前全市26个重点村、3924户贫困户、14670人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生产生活的难题。

  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

  作为市委、市政府十二项利民行动之一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经过3年多的实施,已使我市270个饮水困难村屯中的163个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其余107个村屯也被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省实施工程计划,几年后,我市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

  2005年的这个冬天,似乎让人感觉出,双鸭山市的广大农村少了几许严寒,多了浓浓的暖意。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