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拓宽增收渠道特色产业富民 桦川农民灾年收入不减
2005-12-16 10:06:22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孙立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6日电 踏着皑皑白雪,走进大灾之年收获一沓沓钞票的佳木斯市桦川县农民家中,仍然沉浸在增收喜悦之中的农户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向记者透露:县领导抓住了帮俺们致富的“牛鼻子”,让俺们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桦川,国家级贫困县,全省10弱县。摘掉这顶穷帽子,成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一大课题。从上任书记手中接过带领群众走致富路接力棒的现任县委书记周启涛,在常委会议上抛出了走村进户后的调研结果:实施特色产业富民、民营经济强县,努力建设粮食果乡牧业县、机械药类饮品城的发展战略。

  在绿色、特色生产上,全县发明了“三招鲜”。第一招,靠培训引导发展特色。对重点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把先进的技术送到农户的炕头上,唤醒他们科学种田意识。

  第二招,靠中介组织引导特色销售。好货要靠能人卖。为了解决卖粮难,县里有计划地培养了207名农村经纪人,帮助农民销售特色产品。

  第三招,靠优质服务引导特色产业。对无技术又无资金的农户,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为其提供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了农户的需求,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

  今年,优质品种率达98%的80万亩特色作物种进了地里,“长”出了5.29亿元白花花的票子。有数10年种植水稻历史的星火朝鲜族乡的农民更厉害,品种为509的水稻,每公斤卖到了5.6元。全县1万亩香稻、1万亩彩稻,磁石般地吸引着农民的目光。副县长宫鹏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特色作物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2倍。

  把衡量干部政绩的标准,定格在群众日子好过上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政绩观,让各部门的头头使出了浑身解数抓“政绩”。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全县年加工7万吨以上的米业加工企业一下子就上了13家,加工能力是水稻产量的1倍。

  省级龙头企业华康米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发米糠油、加工碳棒等项目,使企业生产的大批稻壳子有了用武之地,今年卖稻壳子一项,就把全年费用挣回来了。有了加工企业,当地的粮食不愁卖。目前,全县农户家中的大部分水稻纷纷走进了加工企业,农户揣进兜里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

  畜牧水产养殖业,一路高歌猛进。全县生猪饲养量突破36万头,肉牛饲养量达2.94万头,羊饲养量9.5万只,家禽饲养量116.6万只,畜牧水产业实现产值4.06亿元,户均增收300元。

  让农户乐得合不拢嘴的另一个增收亮点,是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此方面下了狠心,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建了5个劳动力转移工作服务站,任务就一个:把富余的人转移出去。

  永成电脑、职业高中等10所技能学校也不甘落后,成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地。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舍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固守田园观念,有关部门组织干部逐村逐户跟他们唠致富经、增收道。农户的脑筋开窍了,走一户富两户的思想开花结果了。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337万人,以此增收9908万元。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