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民的生活原来是可以更美的
2005-12-19 09:18:2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何建民 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9日电 题:农民的生活原来是可以更美的

  村口矗立着迎客石,村里全部是砂石路,路口有类似城市的街道牌,路上不见一点儿垃圾,路边是绿化树,全部村民都住进了砖瓦房(部分已是楼房)。至于村民的收入,外人只能估算(人均年收入万元左右),即使是村里人也无法精算。

  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感叹:农民的生活原来是可以更美的!

  走出一户富裕两户

  60岁的村民李承俊坐在暖阳阳的炕头上,“一壶茶水轮着换、几张报纸天天看”,是老李进入冬天休闲的方式。

  老李是红新村最有代表性的农民,耕种着4垧稻田。他们老两口的承包田只4亩,其余的3垧多地是从村委会“流转”过来的。为此,他要在每年年初的时候,就向村里预交4000多公斤大米作为租金。老李说,今年水稻收成一般,加上种地成本增高,他今年的纯收入比往年低1万元左右,但纯收入也达到了两万元。李承俊老两口种地的收入,与外界估算的基本一致。其实,这也仅仅是红新村“农民”的收入。

  红新村是朝鲜族村,全村1000多名劳动力中,有910人常年在外地打工,其中又有400多人长期在韩国打工。这部分“工人”的收入肯定比在家种地的农民要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连村干部也只能猜测。

  90%的劳动力外出了,全部3600亩耕地则由余下的七八十人耕种。所以,就有了一大帮像李承俊这样的“老劳力”,也能挣到大钱的生动例子。

  人与环境和谐共美

  朝鲜族同胞勤劳开拓又酷爱整洁,在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自然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像整修村屯道路、加强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建设得到了村民的自觉支持。

  从1997年开始,红新村进行全面立体的村容村貌建设。村里的大小街道,全部进行了砂石化改造,在道路两侧,用不同绿化树种进行了美化。走在红新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的障子,全部使用了耐用的石膏板,连室外的封闭式茅房,都是由村里统一订制的。

  环境卫生的改善,让红新村出现“两绝”现象。这就是村民们说的,不管啥天气,都可以穿着拖鞋上街。不管啥季节,都看不到苍蝇。

  村里环境好,村民家里环境更好。5年前,红新村村民装修房子的花销是两三万元,而现在是七八万元,个别村民甚至达到10万元之巨。城里流行的家用电器,在红新村十分普及,即使是尚处在试消费阶段的等离子电视,在这里也不算稀罕东西。

  优美环境得到红新人的格外珍惜。红新村没有专门的清洁工,所有街区都被村民自觉分担了。在红新村的街道上很难看到垃圾,如果有也会很快被清除。村民们认为,垃圾脏的不是村子,而是垃圾旁边的住家和它的主人。

  村干部心灵更美丽

  村党支部书记孙英子认为,红新村美好生活源于村民外出打工,并且也因此持续发展。

  红新村村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保证外出村民的合法权益,而且长期坚持不懈。全村397户村民中,有360多户村民不再耕种土地,就要有十分可靠的手段,保证90%的土地流转到10%的农户手中。为此,村里实行耕地流转代理制,即外出村民将耕地上交到村里,由村里向村民竞价发包,租金采用“上打房银”形式,在年初一次交齐,外出村民可随时支取租金。

  大部分青壮劳力出去了,家里只剩下老少两代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事宜几乎全部由村干部负责。在红新村,村民交电费、电话费,不用自己跑,只要把钱扔到村部就行。从外地汇来的邮包,也不用村民去取,村干部会及时送到家中。至于办理证件手续这样的大事儿,则更由村干部代办。

  为治安工作,红新村投资两万多元,建立了电子监控系统,并选出4个村民担任联防队员,在村干部带领下,24小时全天候值班。

  因此,红新村民们将他们的村干部,亲切地封为“派出所副所长”、“收费所副所长”、“邮政所副所长”等一堆“副官”。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