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6日电 当降温的消息屡次在哈尔滨发布时,以往被商家广告炒得热火朝天的各种各样的保暖内衣,目前却出现了销售不畅的迹象。在哈尔滨各大商场内,部分消费者对促销员递过来的保暖内衣广告或置之不理,或丢在一旁,有的甚至流露出讨厌的情绪。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商家过度炒作概念,是造成滞销的主要原因。
“纳米材料”、“莱卡技术”、“甲壳质功能”、“莫代尔型”、“红外线金属丝”……面对专业性极强的保暖内衣概念和术语,很多消费者被弄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一直从事保暖内衣销售的代理商刘希来说,过去保暖内衣每套的价格在300-400元之间,但今年冬天的哈尔滨市场,尽管保暖内衣价格一降再降,但还是少人问津。
在哈尔滨透笼批发市场一内衣专柜前,业主告诉记者,如今来这里的顾客大多购买普通内衣,对于那些“概念内衣”,顾客大多心里没底。在一款被标明“莱卡技术”的内衣前,一位姓张的消费者半信半疑地说:“这么高科技的衣服,每套只卖25元,怎么会这么便宜呢?”
在哈尔滨一大型商场保暖内衣专卖区内,记者看到一款保暖内衣的宣传单上介绍,该保暖内衣系甲壳质功能型内衣,集保洁、保健、保湿、皮肤护理等功能为一体。该产品的经销商介绍,这种内衣是以海洋生物纤维为原料制作而成,是蕴含量极为丰富的有机再生资源。这种纤维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对人体具有多重保健的功效。但当问及这款价值500元的保暖内衣销量如何时,这位经销商对记者说,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技术,很多消费者还不了解,所以目前消费者只是问问,真正购买的人还很少。
从事物流学和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张振国分析认为,商家过度炒作高科技,使顾客患上了“概念疲劳”症。首先,商家对内衣的广告宣传过了头,有的言过其实,部分顾客购买后发现保暖效果不理想。其次,部分保暖内衣质量不过关,有的所谓高科技保暖内衣其实都是用腈纶、涤纶等普通面料和填充物,在顾客中失去信任。消费者上当受骗后,今年再也不买保暖内衣的账了,所以使得这些“高科技”、“新产品”从商场的柜台上败下阵来。第三,消费者购买趋于理性。有的保暖内衣宣传产品具有保健、镇痛、消炎等,但因没有证实其上述功能的科学依据,也遭到消费者的质疑。
张振国认为,保暖内衣的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品的质量、销售乃至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单纯依靠广告战,炒概念忽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商品的美誉度只能是不升反降。另外,在经历了以“暴利”为特征的“快速成长期”后,在国家有关质量标准的限制下,保暖内衣的生产和销售也逐步规范,随着“入市”和“出局”者的不断增多,行业利润趋于下降,保暖内衣暴利时代也基本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