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6日电 题:飞雪化挽歌深情祭劳模 哈尔滨市各界群众送别苏广铭
25日。晨。
细雪纷飞,凄风轻送。
哈尔滨市殡仪馆告别厅内,是泪水和白花的海洋,是哀思和深情的海洋。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职工群众,不顾天寒地冻赶到这里,送一位万众敬仰的时代劳模,一颗曾照耀我国工业战线的星辰———苏广铭最后一程。
9时30分,哀乐低回,花圈叠放。
“我们永远怀念您”,“您一路走好”……省、市领导周同战、龙新南、王东华、朴逸等敬献的花圈,深切表达了对一名勇于追求技术革新的实践者、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无尽哀思。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市委副书记邹新生,副市长王大伟在苏广铭遗体前深深鞠躬,代表全市人民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省、市有关单位领导,赶来向苏广铭遗像献上洁白的玫瑰。
老劳模,您真的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发来的唁电,数不清的花圈、挽联,仍让人无法相信这令人揪心的事实。
人们肃立着,感怀苏广铭光荣的一生:连续24年当选市劳动模范、模范标兵;连续5次被评为省劳模、省特等劳模、劳动英雄;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人们静默着,追忆他创新的一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哈尔滨车辆厂的车间里、机床旁,他为年轻的共和国完成300多项技术革新。“一五”期间,他利用两年零3个月完成5年工作量;“二五”期间,他提前4年半完成5年工作量。他发明的“玉米铣刀”、“错齿片铣刀”,1965年创下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
用奉献作人生支点,以创新振兴民族工业。这样的时代楷模,必定受人敬仰,被人尊重。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让我再看一眼老朋友。”75岁的老劳模梁彦德在家人的搀扶下赶来, “那个时代,赶超苏广铭曾激发多少人的斗志。苏老走了,可他的创新精神不会走。他常说,作为一名工人,能赶上这个时代,在岗位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是多么荣幸。”
英模已逝,精神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