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朴女士在战后阿富汗
2005-12-31 09:24:4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周 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31日电 题:冰城朴女士在战后阿富汗

  多年的战火使阿富汗贫瘠而苍白。窗外每隔两三天就会传来巨大的爆炸声,街上四处是残肢断臂的战争受害者,缺乏食物的母亲带着孩子在街头乞讨……今天的阿富汗依然如此。据说在这只有2600万人口的土地上,布满了7000多万枚地雷。每天,都有人因为触雷而致残。

  2002年阿富汗炮火稍熄的时候,一个叫朴锦兰的哈尔滨女子随中国援建企业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成为战后走进阿富汗的第一个中国女子。

  朴锦兰是个普通商人,尽管年纪不大,但在阿的中国人都亲切地称她“老朴”,就连大使们也不例外。在百废待兴的阿富汗,她用坚毅和魅力谱写了一个传奇。

  昨天,在哈尔滨电视台《睦邻》节目组的观众见面会上,记者见到了她。

  迎来家乡人

  朴锦兰在阿富汗经营着一座万里长城大饭店,去过的人都把那里当成了家。3年里,她接待了来自中国南方众多的援建企业代表、考察团,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前去采访的记者们也将朴锦兰的饭店当作根据地。去年,哈尔滨电视台《睦邻》摄影队的几个东北大汉顶着枪林弹雨,一路驾着大吉普,驶进邻邦阿富汗,见到了家乡人朴锦兰。就这样,朴锦兰成为《睦邻》一期节目的主角。

  被人称作“老朴”的朴锦兰只有30多岁,油黑的长发束成马尾长及腰际,不出声时显得特别文静,但一张口即听出东北人的爽利、热情。朴锦兰曾经当过兵,在沈阳军区射击队打了三年枪,还拿过军区冠军。退役后,她回到家乡进过企业,也帮家里人一起经营过两家比萨店。正当生意越做越红火的时候,她却被一次机遇带到了阿富汗,也因此开始了生命中的一段传奇旅程。

  初闯阿富汗

  2002年5月,朴锦兰所在企业要到阿富汗考察援建项目,军人出身的她带着探险的心情与考察团一起坐上了飞机。可飞机还没降落到阿富汗机场,朴锦兰就被机窗外的景象惊呆了———机场四周到处都是废弃的弹壳、炸毁的飞机残骸,一片凌乱。她甚至怀疑飞机落在这样的机场上是不是也会像眼前看到的东西一样,变成一堆废铁。

  在喀布尔街头,到处都是被炸弹炸残的残肢断臂者,还有乞讨者。考察团住进当地唯一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的墙壁上布满弹孔,多日没换的床单脏乱不堪。当地使用的是井水,但打出的水却呈淡黄色,要经过两三天的沉淀才能使用,朴锦兰因此经历了三天不洗一次脸的日子。唯一让他们感觉温暖的是,由于中国对阿富汗的大量援助,中国人走在阿的街头常常会看看阿富汗人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经历了这样的考察,同行的人没人再想回去。可朴锦兰却打定主意重返阿富汗。因为她认为,一张白纸才更容易画上美丽的图画。阿富汗正值战后重建,什么都匮乏,无论是路桥、水、电,还是商业都需重建,就像一张待人去画的白纸。

  作为一个商人,朴锦兰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商机。当年7月,朴锦兰告别了家人背上大包再次来到喀布尔。

  闯出一片天

  刚到阿富汗时,朴锦兰既不懂英语,也不懂阿语。但天生的泼辣性格让她敢于在陌生的地方硬闯出一片天来。

  到阿之初,为了减少每月的房屋开支,她上街买来一些新床安置在房子里,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招待所,渐渐这里成为中国来阿援建的各企业代表聚集的地方。过年的时候,使馆的人也会邀朴锦兰一起去包饺子,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想家。

  2003年,与她的小招待所毗邻的安徽援建项目公司回国了,他们将小餐馆交给了朴锦兰,她将之改建成了万里长城大饭店,到阿的中国人又多了一个“据点”。老朴在阿的事业也越闯越大。

  后来,安徽国际集装箱公司通过考察决定在阿富汗设一个办事处,可是由于公司无人愿到阿工作,这家公司将委托权全权交到了朴锦兰手里。老朴从此又跑起了海关、财政。现在朴锦兰除了每天保证办事处的正常运转,就是结识阿富汗的官员,通过大使馆等多方途径寻求支持。

  许多跟朴锦兰接触过的阿富汗人都对她怀有很好的印象,因为朴锦兰有信用、不因为阿富汗国家穷就对他们投以鄙夷的目光。如今,朴锦兰的车上挂着中国国旗行驶在喀布尔街头,警察们都会向她点头微笑。甚至许多阿富汗人和大使馆官员都禁入的机场,朴锦兰也可以轻松进入。朴锦兰说,每次她从喀布尔机场回国,机场内的许多人都会喊:密斯朴,还会不会回来?

  建设第二家乡

  昨天,从阿富汗回家的朴锦兰来到了电视台举办的观众见面会,与百余名观众见面。她把自己在阿富汗的经历、当地的现状及当地的商机和盘托出。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关于签证的、关于各种不同行业在当地的前景等等,也详细地一一解答。

  记者好奇,一个商人怎会情愿将自己独家发现的赚钱之道与他人分享?朴锦兰说,她希望家乡人多为家乡赚回更多的外币,而援建也会让阿富汗渐渐好起来,在那里住了三年后,这更是她想看到的。

  朴锦兰说,阿富汗让她体会到了“贫穷带来愚昧”这句话的含义。

  在喀布尔的某个街边,一个母亲经常带着几个孩子站在那里乞讨。最初,朴锦兰给她们一些钱或吃的,慢慢地熟了,她们会一起聊聊天。朴锦兰问她,为什么家里那么穷还生这么多孩子,那女人却说,孩子多了好要饭啊!这个回答令她目瞪口呆。而在喀布尔,也经常会听到有人就为了换一些食物就替人去投放炸弹,甚至为恐怖分子拉火信。

  如今,阿富汗已经成为朴锦兰的第二个家。那里时刻牵着她的心。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这个国家经商或进行援建工作,把那里建设得更好。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