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3日电 在巴彦县育新小学武力勤校长眼里,2005年学校获得的60多万元的资助使学生告别了冬季穿厚厚的棉衣上课的历史。这笔资助来源于2005年国家和省对地方“三奖一补”政策的实施。据介绍,2005年巴彦县利用“三奖一补”资金投入教育405万元,使巴彦县教育大为改观。
国家从2005年起,对地方实施“三奖一补”政策,目的是为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目前,奖励产粮大县的7.95亿元已经拨付到全省70个县(市、区)。结合我省实际,省级财政拿出1亿元,加上国家分配我省的1.7亿元共2.7亿元,实施了我省的“三奖一补”政策,包括税收增收奖励、县乡财力均等化奖励、机构人员精简奖励以及对村级三项经费补助。
解决我省县乡财政困难一直是省财政厅支持的重点,在财力转移和管理方式上都充分考虑了县乡财政困难的因素。近几年,我省不断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补助额由2000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5亿元,全省53个市(地)县(市)享受一般转移支付补助,占市(地)县(市)总数的67.1%。县(市)级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由2000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2004年1.8万元,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
2005年,“三奖一补”政策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创造了有利契机,结合我省实际,资金分配到县,使用到乡、村,而且规定了使用方向,解决了实际困难。据介绍,奖励和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乡镇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津贴、弥补经费缺口、必须的事业发展支出和偿还政府债务等方面。村级补助资金,用于弥补五保户供养和村级经费不足。
省财政厅有关人士指出,对困难乡镇的奖励和补助,不是扶贫救济金,而是作为一种激励资金,让工作到位的地方“好上加好”,不“鞭打快牛”,让工作不到位的地方跳出“等、靠、要”和“坐以待哺”的误区,增强工作主动性。为此我省出台了《2005年省对县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奖励和村级经费补助办法》。目前,“三奖一补”资金已全部下发到县乡。有关方面认为,此项资金好比“及时雨”,对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主动性,有效缓解全省县乡财政困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