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民警姜淼苏丹讲述 冰城维和警察的别样人生
2006-01-19 05:54: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肖军 王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9日电 日前,通过联合国甄选的哈尔滨市公安局巡防支队青年民警姜淼赴苏丹执行维和任务。记者日前联系到了在苏丹工作和生活的姜淼,他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他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展现了维和警察的“别样人生”。

  姜淼在邮件中写道,当国航CA941班机冲上了蓝天,首都机场越来越模糊,他的心情很复杂:既有出国执行任务的兴奋与自豪,也有离开祖国和家人的留恋之情。

  姜淼从北京出发后,第一站是有“中东香港”美誉的阿联酋首都迪拜,然后转机飞往目的地苏丹首都喀土穆。北京时间2005年10月21日17时,姜淼与另外三名中国维和警察,乘坐前往迪拜的航班准点起飞。经过9个小时的飞行,于阿联酋当地时间2005年10月22日22时到达了美丽的迪拜。

  虽然姜淼有17个小时的休整时间,但是忙碌的他却没有在这座被《金融时代》杂志评为中东的“未来之城”观光的计划。第二天15时,姜淼又踏上迪拜直飞Khartoum(苏丹首都喀土穆)的航班EK733,并于当日20时到达Khartoum。走下飞机,一名土耳其维和警察迎接了他们。

  

  联合国不包吃住

  在没下飞机前,姜淼就获悉,按惯例联合国只负责给维和警察提供津贴,吃饭和住宿都要靠自己解决。对于这个情况,同行的山东维和警察打趣道,联合国只负责你一天8小时,其余16小时都必须自己安排。

  好在2005年7月初就已经有一批中国维和警察来到了苏丹,当得知祖国又来了“亲人”后,他们立刻与姜淼一行取得了联系,并给他们介绍了一家位于喀土穆“奥马克”(音)大街的中国宾馆。站在异国街头的姜淼,看到招牌上“紫京宾馆”这四个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时真是倍感亲切。这栋四层水泥结构的建筑,隶属江苏石油集团。收费标准是三人间每人每天30美元,这相当于当地一名熟练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其实早在来苏丹前,考虑到住房和吃饭都需要自已解决,姜淼接受了“维和老警”的建议,买了很多干面、干菜和调料。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喀土穆竟然幸运地住进了一个中国宾馆,不但饭菜是中国味道,而且水、电等基本生活要求都能满足,甚至在房间中还安装有空调。当然,虽说这是喀土穆数一数二的宾馆,但是整体水平只相当于国内的招待所。而最让姜淼头疼的是,住处的网速很差,而且经常不通,甚至连邮件都发不出去,就更别提上传照片了。

  交通礼让蔚然成风

  考虑到在苏丹执行维和工作的实际情况,各国维和警察到达后,并不直接分配到任务区工作,而先要在首都喀土穆逗留十天左右。这期间,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在“苏丹首都维和总部”接受培训,包括初步培训和综合培训各四天。培训主要针对联合国维和任务各组成部门的职能、关系、程序,以及苏丹维和任务的背景、现状、风土人情等内容,重点是:人权、标准作业程序、涉性问题、地雷、安全等,八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10月31日,姜淼参加了维和总部组织的驾驶测试,并顺利通过,拿到了由联合国颁发的驾驶执照,这样他就可以在任务区上路驾驶了。这次在苏丹的驾驶培训让姜淼发现,当地人特别注重道路安全。比如说车辆行驶到斑马线附近时,如果远远发现有行人准备过马路,他们都是提前在5米开外主动停车,并示意行人先走,而绝对不会因为主观认为行人还没走到路上,不会发生危险而开过去。所以在任务区的驾驶考试中,体现安全意识比娴熟的技术重要得多!这是姜淼在邮件中透露的顺利过关的“秘诀”。

  而给姜淼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在办理相关手续时的填表环节。姜淼开玩笑地说,在国内表格的单位都是张,可是到了这里我才发现原来表格也可以论“沓”,而且所有的表格都要用英语填写,这让他领略了联合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严谨务实。

  保障装备比人高

  “如果把发给我们的所有保障装备摞起来,比我本人还要高。”姜淼如此描述自己带到苏丹的装备。

  谈到配发的装备,姜淼如数家珍:“我们的装备都算起来有近百种,警械都是最新型的,如防弹背心、头盔、伸缩警棍、辣椒水喷雾剂、警用腰包等。我们的服装是特制的,共发了3条短袖衬衫、3条长袖衬衫、2件特制T恤、1件多功能马甲,3套作训服、1条夏裤、布靴皮鞋各2双,颜色都是警兰色,维和警察特有标志“蓝色臂章”是我们在联合国总部才领到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带去的特制T恤,左臂是五星红旗、左前胸是联合国标志,背后印有“POLICE”,非常醒目。考虑到执行任务时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还配发了卫生急救包、旅行行李箱、大背囊、蚊帐、床单、枕头、凉席、毛巾被、不锈钢保温瓶、充电应急灯、多用工具、太阳镜、电子蚊香、睡袋,甚至多用电源插座都给我们准备好了,其中仅“六神花露水”就有10瓶。这样一算,每人的装备都在100公斤左右。”

  姜淼说:“从我在任务区了解到的情况看,我们中国警官的装备是最齐全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祖国人民对我们维和警察的关心。”让姜淼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培训时经常穿着的一套警服:上身着特制T恤、下身穿作训裤和皮靴,得到了任务区最高长官、英国警监格里恩先生赞赏,他认为中国维和经常的着装非常实用,并已经向联合国建议为各国维和警察统一制作。

  按惯例,枪支要到任务区才能配发,因为喀土穆是不需要直接执法的“非执行任务区”,所以姜淼没有配枪。

  患上“握手恐惧症”

  因为到苏丹的维和警察都要在喀土穆接受培训,所以在培训中心,各国警察之间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绝大多数人母语并不是英语。

  姜淼说,这里的英语来自世界各地,南腔北调的英语一说起来,听着真是令人费解。开始他根本就听不懂,有时一个意思可能要表达5分钟才能说清楚。于是为了交流,所有人都选择了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握手。每天从早到晚,耳朵听着五花八门的“口音英语”,还要和数十个国家的同行握手、打招呼,姜淼感到自己的手整天都是湿漉漉的。

  为了加强听力训练,姜淼不肯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经过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语言关算是顺利通过了,但是握手的习惯却是改不掉了。为此,同去的战友甚至患上了“握手恐惧症”。姜淼就此还讲了一个例子:一天晚饭时,一人未洗手,另一人厉声喝道,每天和几十个国家的人握过手,吃饭哪能不洗手!旋即全桌人都冲进了洗手间……

  而更让姜淼感动的是,来自东南亚的维和警察也会主动与中国维和警察打招呼,而且表现得非常友好。姜淼经常会从他们的嘴里听到一两句怪声怪气的“里(你)豪(好),China”。姜淼说,这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日益富强,感受到了中国在亚洲举足轻重的地位,用姜淼自己的话说:“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的维和警察感到无上的光荣和无比的骄傲。”

  

责任编辑: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