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1日电(记者 高长利) 李会迎是牡丹江宁安市东京城镇振兴村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他以“兴村富民”为己任,带领村民开发庭院经济,发展高效日光温室,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使振兴村走上了富裕路。2005年,振兴村全村总收入278万元,人均收入达3145元。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宁安市先进党支部,李会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模范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把握市场脉搏 发展棚室经济
早在1989年,李会迎就看准了振兴村发展经济的优势:靠近城区,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市场消费大。经过深思熟虑,李会迎找到了发展蔬菜产业这条构建村域特色经济的路子。他带头参加庭院经济函授班,拜有经验的技术员为师,自家先建起三百多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当年获利5400元。为使日光温室尽快成为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李会迎与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后,在振兴村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谋划“借地生财”。1997年,李会迎带领村民集体租种飞机场土地650亩,并统一规划、统一模式引进高效节能温室技术,投资600多万元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10栋,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仅日光温室节能大棚一项,振兴村村民户年均增收就近万元。几年来,在李会迎的带动下,振兴村已有87户农民建起了大棚,42户建起了温室,日光温室大棚成了振兴村立村的龙头项目。
2005年,宁安市实施了以“建设一栋日光温室大棚、扶持一个肉牛养殖基地、扶持一个烤烟、甜菜专业村”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工程。李会迎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向市里请示建设蔬菜生态园。目前,已协调建棚资金400万元,兴建100栋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振兴村成为省内村级温室规模最大的高效节能温室示范小区。这一年,李会迎还带领村干部在棚区搞起了地栽木耳,当年栽种40多万袋,获得了可观的效益。李会迎为振兴村铺就了一条振兴路。
牢记宗旨 服务于民
李会迎常说,好戏不是一个人唱的,主角和配角要互相配合好,戏才能演好。他针对振兴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树形象,强党性,求支持,打基础,登台阶”的工作目标。
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作用,李会迎认真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李会迎把支部工作分解到服务区内的每位党员身上,为他们压担子,使党员在服务区内充分发挥作用。如今,振兴村党支部形成了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的良好风气和人心思进的工作格局。
李会迎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常说,作为村支书,就要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针对村民的技术难题,他自己编写讲义教材,举办培训班授课。李会迎还多方筹集资金86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达7800平方米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协会和新世纪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培养新型农民、实施蔬菜网上销售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为了引进新品种,他自费外出考察。李会迎主动对接20户为他们送科技,利用休息时间举办培训班传授实用技术,使对接户尝到了甜头。在配套发展上,李会迎组织成立了村蔬菜公司,在产前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和农用物资,统一管理生产全过程,产后统一销售。目前,振兴村生产的蔬菜已远销俄罗斯。
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李会迎带头制定了党员“建争带”目标责任制。经过努力,振兴村培养出了以张文权、王永金等为代表的“建争带”典型,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村民孙宝山由于不会干农活,家中非常困难。为了帮助他摆脱困境,李会迎主动帮他家建起了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无偿提供秧苗,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如今,依靠蔬菜种植,孙宝山已经走上了致富路。
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李会迎时刻不忘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村民一年四季很多时间吃住在温室的情况,振兴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与其他村所不同的是振兴村的“十星”含着温室的生产效益这一项,这将评比活动与振奋村民精神,扩大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的开展,使农民教育找到了有效的载体,从而形成了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如今,振兴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李会迎的带领下迈向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