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2日电 幼儿园里的孩子打打闹闹本是在所难免,然而,由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完成的对2~ 5岁幼儿气质、行为评估调查显示:20.8%的孩子具有攻击性,有暴力倾向。如何对越来越多的小霸王进行约束,如何引导这部分孩子远离暴力倾向。 幼儿暴力倾向挺吓人 12日,记者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住院处见到了张女士和她的女儿乐乐(化名)。乐乐今年5岁,在哈市的一家幼儿园上中班。一个多月前,乐乐在幼儿园被同学小小(化名)抓破了脸,至今未痊愈。张女士告诉记者,那天幼儿园孩子们叠手帕,小小去抢乐乐的手帕,乐乐不给,小小就抓了乐乐的脸。当她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赶到幼儿园时,看到女儿脸上多处被挠伤。随后,幼儿园的老师和她一起将乐乐送往医院。经诊断,乐乐的左右面部和额头有七处皮肤伤,其中两处已伤到真皮层。在随后进行的复诊中,医生诊断:“面部外伤后色素沉着”,并表示其中两处伤及真皮层的疤痕,可能无法消除。 如果说乐乐是幼儿暴力攻击的受害者,那么4岁的壮壮(化名)则是幼儿园里惹不起的小霸王。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因咬伤小伙伴而陪着对方看病的壮壮和他的父母。壮壮看起来非常乖巧,不爱说话,但他的父母告诉记者,如果有人敢抢壮壮喜欢的东西,他二话不说,扑上去就咬。现在虽然他入园才1年多,可父母因为常常要陪儿子给弄伤的小朋友看病,已经成了医院的常客。仅赔偿的医疗费和送礼物探望,家长已花了2000多元。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口外科主任田素宝告诉记者,2~5岁的幼儿打闹出现的外伤主要有抓伤和咬伤两种,有人认为小孩相互厮打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伤到了真皮层,小孩一样会留下永久疤痕,乐乐所受的伤就属于此种情况。每个月他们医院都会收治几起因幼儿暴力受伤的病例,作为医生,他们对那些往死咬、狠劲儿挠的幼儿暴力倾向深表忧虑。 调查显示—— 暴力倾向成为幼童主要心理问题 日前,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对哈市4所幼儿园900名2~5岁幼儿的行为进行了气质、行为的评估,结果发现不少儿童存在心理问题:17.7%%的幼儿属抑郁型;10.5%的幼儿表现出焦虑症;20.8%的幼儿具有攻击性,有暴力倾向。 谈到幼儿有暴力倾向的问题时,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孙冬韦告诉记者,在调查时,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有一次,他们进入哈市道里区一家大型幼儿园做调查,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和同伴拌嘴,两人争得不可开交,随后小男孩居然拿起一把小椅子要往同伴的头上砸。老师马上制止了他的行为,小男孩没得逞,就躺在地上打滚儿,拉都拉不起来。随后,小男孩拿起班级的垃圾桶,狠狠地摔在地上。还有一次,他们调查结束时,正赶上幼儿园小朋友放学,一个小女孩因为奶奶晚来接了一会儿,在众目睽睽下对家长大发脾气,甚至冲着奶奶又踢又咬。 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感受最深的就是幼儿园的老师了。 哈市某幼儿园常园长向记者讲述了她亲眼看到的一幕:一次,大一班的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做游戏,几个小男孩儿发现了一个“山洞”(积木搭起来的),其中个头较大的一个男孩儿最先跑到了“洞口”,欢呼着说:“这里归我啦!”结果,站在一边、看上去很斯文的一个小男孩儿突然猛扑上去,对着说话男孩儿的脑门,狠狠地咬了一口。当老师跑过去时,大个头男孩儿的头皮已经渗出了血,咬人的男孩竟不以为然地站在一边,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竟振振有词:“那‘山洞’是我的,我在保护我的‘山洞’。” 一些幼儿园的老师还向记者介绍说,老师为了避免孩子争抢玩具,会在孩子玩一阵儿后,号召相互交换玩具。但这时,总有一些孩子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还要抢别人的玩具。如果他们的目的达不到,就会对别人拳脚相加。这种孩子就属于调查中提到的具有攻击性的幼儿。 不良导向—— 幼儿暴力缘于畸形“以暴制暴”的教育观 在谈到孩子的攻击性倾向时,很多幼儿教师提到了家长的教育问题。常园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上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溺爱,而且一旦孩子间发生矛盾,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就纵容孩子的暴力行为。 常园长举例说,一次,一个五岁多的男孩使劲拽着一个差不多大的女孩的头发,被打的女孩吓得大喊大叫。老师过去拉架时,小男孩儿仍紧紧地拽着不肯撒手。当天孩子的爷爷来接孩子,老师把情况告诉他后,男孩的爷爷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些“和小朋友要讲团结”、“不能随便动手打人”之类的话。看得出,家长是为应付老师而摆出了一种姿态,根本不批评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后来,老师了解到,那孩子的爷爷是行伍出身,为了让孙子不挨欺负,还专门向孙子传授了不少实战技巧。幼儿园里,有的小朋友指甲留得挺长,教师要替其剪掉时,孩子竟称是家长要求留的,为的是和小朋友动起手来不吃亏。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个满地打滚儿、摔东西的小男孩儿,孩子的母亲就表示,他们都习惯了孩子的坏脾气,以前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宠坏了。在家里,孩子说一不二,只要是不合自己心意,孩子的坏脾气就要发作。孩子父亲因为这事,也打过孩子,可是无济于事,后来只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据了解,因为孩子之间发生争吵,大人间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也不少见。前几天,在哈市一繁华路段,两位家长在接孩子时,就因为孩子前一天打架谁先动的手、谁家孩子吃亏了而争吵,还动起手来。结果看热闹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影响了交通,最后,附近的交警出面,才平息了局面。 为了解家长对孩子间发生纠纷所采取的态度,记者于本月中旬在中央大街上随机采访了15位家长。当问到如果孩子受别人欺负怎么办时,有10位家长回答:以牙还牙,别人打你,你一定要还手。有两名家长表示,要让孩子和对方讲道理。还有3位家长表示,要视对象情况而定,以免孩子动手后吃大亏。 专家观点—— 让幼童学会“莫动手讲公道” 采访中,孙院长告诉记者:“我国曾有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气质、行为倾向,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来。对于幼儿的暴力倾向,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教育孩子,幼儿的暴力倾向将加剧,最后变成问题,给整个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正确教育孩子。” 对于家长如何处理幼儿间纠纷,常园长告诉记者,家长呵护孩子本身并没有过错,但是如果不讲原则、不懂方法、不明事理地一味袒护孩子,是一种畸形的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而现在出现的幼儿具有攻击性倾向,不能不说是教育不得当的一种恶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专业杨飞龙教师表示,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社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让他们从小培养协作精神对于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一个玩具一起玩或者轮着玩,来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什么是分享,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受欺负了,家长可以先向孩子问一些“是不是很疼”之类表示安慰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立的。然后跟他说:“以后再有人这样欺负你,不要哭鼻子,告诉大人(幼儿园老师),大人会批评他的。”这种做法,可以使孩子意识到受人欺负时有时需要主动还击,但还击不一定非得“以暴制暴”,对于这种“不公道”的行为,应该让主持“公道”的人去管。让孩子接受这些观念,可以提高他们的自立能力,对他们学会将来如何在一个有规范、有秩序的社会中为人处世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有关教育专家还提到了一些“暴力”电影、电视剧和网络游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问题。哈市南岗区教育局初教科科长徐亚杰表示,与目前电影、电视剧和网络游戏中渲染的“暴力情景”相比,我们教育体系中珍爱生命、遵守法规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缺乏辨别力而又富于模仿的幼儿来说,大量的打斗场面只能是误人子弟。她还提议:“我国应依据《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尽快把有暴力镜头和场面的影视和网络游戏等进行分级,以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影响。在这方面,国外已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如曾在国内轰动一时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国就被定为‘需父母陪同观看和向孩子解释’的‘暴力片’。与之相比,我国目前暴力影片和网络游戏比比皆是,对孩子的保护却缺乏法规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