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鹤城老百姓入住暖屋子
2006-01-23 15:26:44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刘卓哲 王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日23日电 北方的冬季,供热是一项全民关注的大事,供热的好坏,不仅考验着政府职能,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齐齐哈尔市在经济条件并不发达、各种不利因素困扰的情况下,几年来供热形势一直趋于平稳,并没有发生大面积低温现象,连续5年热费收缴率在95%以上。是怎样的决策和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成绩?近日,记者来到市供热燃气管理处及相关供热公司进行了采访——

  体制改革摒弃弊端盘活全棋

  2005年12月,供热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热商品化、货币化在全国供热地区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在齐齐哈尔市,早在1998年,“热是商品”这句话就已“新鲜出炉”,在几年来的运营和发展中,已深深地印入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而全市供热体制的改革每一步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齐市乃至全国都在实行福利供热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福利供热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再也无法适应快速向前发展的社会步伐。

  自1999年度采暖期开始,齐市职工热费实行由职工个人承担20%,其所在单位承担80%。而到了2001年,市政府又下发了100号文件,规定职工热费在原来单位,职工按比例分担的基础上,将职工的取暖费由过去的“暗补”变成了“明补”,本着国家,个人共同承担,旧房旧政策,新房新政策的原则,确定职工取暖费补贴金额,按月直接补贴到职工个人,也就是说,在职工工资条上,多了取暖费补贴一项,然后再由职工个人将取暖费交给供热企业。这一次改革,使齐市职工取暖费补贴充分体现了公开性、公平性和合理性,也为齐市供热体制改革进行了最有利的铺垫,从而使热商品化大张旗鼓地走上了“前台”。

  由于齐市在供热体制改革方面的大胆尝试以及良性循环之后的成果有目共睹。2003年10月,齐市被定为国家和省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通过热费交缴制度、供热救助保障制度、供热企业运营机制体系的建立,推行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

  热商品化,是供热体制改革中的一句标志性语言,它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也使城镇供热在新的历史期间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在热商品化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供热体系的主体供热企业的改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走入市场,企业就要充分适应市场,从国有事业单位到股份制企业,供热部门的角色转换,使它增强了市场适应能力。目前,齐市有供热资质的供热企业17家,除了少数几家外,绝大部分都退出了国有资本而变成了股份制企业,这使齐市供热体系整体布局中重要部分焕发了生机,也激活了整盘供热大棋。

  价格调整供热企业走出“困境”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人们挖出来的越多,那么地下剩下的就会越少。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因为少了,所以它的价格就会越来越高。对于以煤炭为主要取暖方式的鹤城,人们对煤炭价格的涨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上涨的越多,供热企业的困难将会越大,近10年来,煤炭价格是一路走高,而取暖费却是原地踏步,亏损,早已是供热企业的一种惯例。

  目前齐市现行的热价是1996年制定的,当时煤价169.05元/吨,水价1元/吨,电价0.53元/度;现行的煤价325.04/吨,水价2.50元/吨,电价0.73/度,与1996年定价时相比涨幅分别时92%,150%,38%,加上10年的人工费、维修费等其他各项成本指标的合理增加因素,供热成本已达31元/平方米左右,这与21.5元/平方米的热价严重背离。

  供热价格标准10年没变,而煤炭价格10年内却翻了近一倍,加上水、电等价格的上涨,你说,这供热企业不亏损还往哪跑!

  现在,热已是商品,企业不可能总是将商品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企业需要生存、发展,供热企业也是如此。10年前,以当时的煤价、水电价格来衡量当时的热价,供热企业可以维持生存、发展,而10年后,煤价不可能回到原来的价格,水电等也不会从头再来。那么,供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只能是将出售的热价与煤炭、水电等价格相适应了。

  热价的上涨,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商品价值规律的需要。

  其实,热价涨多少,并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可以定的,它要经过各供热部门的前期测算,由物价部门进行审核之后,召开了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经过一系列程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从2005年至2006年采暖期执行供居民和机关单位用热价格由建筑面积21.50元/平方米调整到26.00元/平方米,工业企业和经营单位则由25.00元/平方米调整到30.00元/平方米;机关、企业单位对外供热价格由19元/平方米调整到23元/平方米。

  据市供热燃气管理处主任张金才介绍,此次供热价格调整,有效地解决了齐市供热体系运行中的矛盾,确保了市民能够住上暖屋子,也为今后的供热工作奠定了基础。

  分户改造低温户内充满阳光

  张孝玲家住建华区裕民小区4号楼,前几年,她最不愿意过得就是冬天。那时自己家的室温最高时不过14℃,那屋子根本没法住人,穿着棉衣棉裤都冷,室内墙上全是白霜,再冷就结成冰。那几年,张孝玲最烦的就是收取暖费的人,屋子温度这么低,谁愿意交暖费?

  自从张孝玲家采暖系统进行了分户改造之后,这种状况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她家3个屋子一屋放一个温度计,每个温度计显示的都在20℃以上,别说在屋内穿棉衣棉裤,就是穿线衣线裤有时都嫌热。

  终于告别了冷屋子,张孝玲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以前供热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收取取暖费都不愿意交的她,现在根本不用工作人员上门,每年都是早早地到供热公司的收费大厅去交,先后反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分户改造让她住上了暖屋子。

  分户改造为居民带来的温暖,张孝玲仅仅市广源给水供热公司所负责的供热用户的一个缩影。

  市广源给水供热公司是全市有供热资源的供热公司之一,其供热面积虽然只有12万平方米,但是采暖系统分户改造为公司和热用户带来的好处在这里表现的十分明显。

  广源公司是2003年4月15日之后开始为供热用户进行分户改造的。在此之前,取暖费收费率仅为63%,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室温偏低,致使热用户频频上访。室温低、用户不愿交费,用户不交费又使公司资金紧张,公司面临困难,恶性循环对公司发展十分不利。2003年4月15日,分户改造工程启动后,目前已完成总供热面积12万平房米中的11万平方米,供热收费率已高达93%,这还不包括困难户、五保户、老干部等给予优惠政策免费的用户,而因低温上访的几乎为零,平均室温都在19℃以上,你说谁没事喜欢去上访!

  如同张孝玲是广源公司的一个缩影一样,广源公司也是全市供热系统分户改造工程中的一个缩影。

  分户改造,一方面不仅使供热公司收费容易了,效益上来了,也使陈旧管网得到了改善,有利于为热用户服务;另一方面,使老百姓住上了暖屋子,也堵住了供热系统中某个环节的漏洞,对供热受热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照顾低保温暖城市每一角落

  北方的冬天,人们最关注的是自家屋子的冷暖,而衡量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标准,则要看这家人是否拥有一个暖屋子。家住建华区安居西园小区54号楼的许晨光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

  许晨光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全家人依靠低保和妻子打零工维持生活,还要供上高中的女儿学习,生活可谓艰难。在没住进安居工程的楼房前,他一家3口人住在浏园附近的一处平房里,住着火炕,冬天用炉子取暖,因为收入少,也舍不得多烧煤,室内温度仅有10℃左右,每个冬天都是这个3口之家最难过的日子。说起那时冬天的室温,许晨光很有感触:那屋,都不如现在的楼道,孩子都跟着遭老罪了!

  刚刚搬进63平方米的楼房时,许晨光的心里直打鼓儿,加上低保,全家的每月收入才500元,3口人吃喝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冬天拿什么去交1600多元钱的取暖费?这“折磨”的他连乔迁的喜悦都冲淡了,可没过多久,老许的心里就亮堂了,因为供热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按照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他只需交一半的取暖费,另一半则由政府和供热部门负担了。这回老许心里托底了,好日子是真来了!

  1月16日,记者来到老许家中,虽说是住在一楼,但一进屋,一股热气便扑面而来,老许正在收拾碗筷,妻子出去打零工了,女儿也已上学,说起自己住得暖屋子,老许一脸的灿烂:活了大半辈子,这回算是真享福了,因为是地热,家里的地面比住平房时的火炕都热乎,晚上躺在地上睡觉,就像睡在火炕上一样舒服。

  说起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供热保障,老许笑得更开心了,他说,因为政府给予那么多优惠政策,才使低收入群体住上了暖屋子,如果政府不管,这些人不也得受着吗?难道还能不过冬吗?就是基于这一点,他交热费的态度十分积极。吃得饱,住得暖,再不交热费,那就说不过去了。

  老许的家供热隶属于市金昌供热有限责任公司浏园二站,像老许家一样的,在浏园二站共有近200户,而他们也都和老许一样,住着暖屋子,过着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