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供热改革如何走向市场化
2006-01-24 06:40: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4日电 黑龙江晨报援引《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哈尔滨市供热价格调整听证会的价格之争仅仅是一个表象,在多年延续的福利供热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隐藏在背后的历史包袱及体制弊端开始浮现,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之争体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力量的利益博弈。

  近日,哈尔滨市供热办宣布,哈市供热体制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已初步完成,待市政府有关部门论证后即可付诸实施。2006年,市供热办将积极推进市民关心的热费改革,力争实现热费“暗补”变“明补”,并将历来热费报销中的性别歧视、实住与应该享受面积不符等不尽合理之处加以理顺和改正。

  但事实上,哈尔滨市供热市场化的准备还远没有做好,历史陈欠热费及分户供暖改造等一系列难点问题都成为供暖体制向市场化转型的巨大障碍。

  据统计,1995年至2003年,哈尔滨市累计陈欠热费至少高达12亿元,造成了供热企业运营困难。根据哈尔滨市有关规定,居民热费由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但随着哈尔滨市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一些关、停、并、转的国有企业供暖欠费问题严重,造成热费收缴率多年低于80%。截至去年12月31日,哈尔滨市最大的供暖企业——哈尔滨锅炉供暖经营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至2006年度热费累计收缴率为77.74%,而一些规模较小的供热公司的热费收缴率甚至低于50%。自去年10月进入供热期后,哈市已有37处热费收缴率不高的物业被供热公司弃管,涉及1300多户居民。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供热成本未增加,也使哈尔滨市的供热企业普遍处于维持经营和负债经营状况。记者从哈尔滨市供热主管部门了解到,自1995年以来,哈尔滨市累计陈欠的12亿元热费中,约80%来自停产半停产、进入破产程序的困难企业及其职工。

  另一方面,由于受资金和技术双重困扰,作为供热市场化重要前提的分户供热改造也在哈尔滨市陷入困境。

  为响应国家建设部和财政部有关改革北方城市供热体制、实现供热计量收费的政策要求,同时解决热费欠缴率一直居高难下的现状,2002年6月5日,哈尔滨市出台《城区已建住宅实施分户供热改造方案》,“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区分户供热改造任务。其中,2002年改造1000万平方米,2003年和2004年分别改造1500万平方米,3年累计改造4000万平方米”。但截至2005年底,分户供热改造只完成1300万平方米,与计划相差甚远。据了解,哈尔滨市原有老式单循环供热面积12765万平方米,2002年到现在分户供热改造1300万平方米,只完成了10%。照此速度,完成全部改造至少还需10年。这显然远远跟不上哈尔滨市供热商品化、货币化的时间表。

  供热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热费纳入工资,让用户和供热企业直接见面。而分户供热改造是供热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实现“分户循环,分室温控,计量收费”,从而消除福利供热情况下的“蹭热”现象。分户供热改造的停滞不前,无疑让人们对供热市场化的前景难持乐观态度。

  “哈尔滨市的分户供热改造错过了最佳改造期。”哈尔滨市供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国栋说,1999年,国务院曾向东北三省下拨3亿元热费补贴,其中哈尔滨1.1亿元、沈阳0.9亿元、长春1亿元。沈阳市利用这笔补贴迅速启动了分户供热改造,目前该市已有一半以上的老住户完成了改造;长春市的分户供热改造从2000年开始,目前进度已赶上沈阳。而当时哈尔滨市每年的热费收缴率只有60%%,供热企业已经难以生存,国家下拨的1.1亿元补贴正好成了救命钱,分4年发放给供热企业用于维持生产,结果百姓暖屋子有了保障,分户供热改造却延误了3年。

  巨额的历史陈欠和滞后分户供热改造成为哈尔滨市供热体制市场化的最大障碍,也正是这一点,令听证会代表在面对供热企业调高热费的建议时心存疑虑。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赵瑞政表示,由于供热企业经营成本过高和历史负担过重,导致供热企业运行困难,用提价来调理,就等于把供热企业的高经营成本和历史负担,也就是供热企业所谓的“成本”转嫁给了市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物价局将把此次听证会的结果上报至哈尔滨市政府和省物价局,等待上级部门对热费调整做出最终的批复。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