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4日电(记者高长利) 自1989年担任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胜利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刘绍文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作为己任,以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闯劲,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勤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细劲,大公无私、两袖清风的廉劲,把一个普普通通的胜利村建设成为殷实富裕的小康标杆村。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092万元,集体积累达到86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3500元。胜利村先后荣获绥化市奔小康标杆村党支部、全市“五个好”党支部标兵、省级文明村标兵等几十个荣誉称号,刘绍文本人也先后获得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先进党支部书记、省“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敢为人先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刘绍文担任村支书之初,胜利村集体经济很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为了改变现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牢为民服务的基础,刘绍文带领支部一班人,起早贪晚,苦心经营,跑项目,搞技改,强管理,村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上升,闯出了一条兴企强村的振兴之路。
在刘绍文的带领下,胜利村先后建成制砖厂、大米加工厂、白酒厂、养牛场、养猪场、养鱼场、养鸡场、机械修配厂、粮食烘干厂等9家企业。在一些地方村办企业纷纷下马倒闭的情况下,胜利村的企业却红红火火地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胜利村村办企业总产值实现670万元,年集体经济纯收入达33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服务群众提供了有力支撑。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55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小学,没有向群众摊过一分钱,免收学杂费20多万元。有线电视网覆盖全村,村屯道路全部实现了砂石化。
精打细算 视村集体如家
创业难,守业更难。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胜利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刘绍文始终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管。自担任村支书以来,他就与班子成员约法三章:不准向企业乱伸手,不准为亲戚朋友乱开口,不准顾情面乱用人。一名村干部私自到砖厂为朋友赊砖,刘绍文知道后,不仅在班子会上对这名干部进行了严肃批评,而且把赊账款直接下到了这名干部的帐上。曾经栽培过他多年的老支书想回村里管企业,被他婉言拒绝。他的表妹想到村里免费放牧,被他一口回绝。
这些年,村里建房一律实行包工不包料,由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一起购料,工时费实行公开竞标,不但避免了人为的浪费,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群众十分满意。为了积蓄发展后劲,胜利村的林地、草场、水面等资源一直由村里统一经营,实行村干部包干负责制,谁出问题谁负责,既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又为村里增加了收入。村干部也被群众称作村里的“红管家”。
善于钻研 科学谋划村域经济发展
刘绍文的脑海中时刻想的是怎么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为了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刘绍文刻苦钻研,不但熟练掌握了养猪、养鸡、养牛、养鱼、种烤烟等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学会了办企业、搞营销。
2004年,刘绍文积极响应北林区委提出的“富民行动”号召,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主辅换位大思考,提出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思路,寻找出路,找准财路,集中发展养殖业。刘绍文还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去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养牛经验。村集体投资70万元,刘绍文等村干部带头入股,在全区率先建成一次性可容纳280头育肥牛的股份制肉牛养殖场,年创收10万元。肉牛养殖场带动各类养殖大户270户,养殖业一跃成为胜利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民办企业已经发展到164家,拥有各种运输车辆226台;村里林木面积达到4000亩,烤烟面积达到1500亩,瓜菜等特色产业都具有一定规模,胜利村初步形成了以村民企业为拉动,种、养、加、运、建、服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
多年来,刘绍文为村民办了数不清的好事。他先后为农户担保贷款50多万元,拆借资金40多万元,帮助赊销四轮车近百台。村民纪有臣想养猪没资金,刘绍文帮助解决了6000元钱。在刘绍文的大力扶持下,纪有臣现已成了年出栏120头的养猪大户。刘绍文关心群众的疾苦,总是能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助之手。为了扶持贫困户田志种烤烟,刘绍文帮钱帮物,手把手地传授烤烟技术。2005年,田志种烤烟收入1.6万元,当年实现了脱贫。
刘绍文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朴素的情怀。1993年,村砖厂缺一名管理干部,他的侄子想要当,他说什么也没答应,最后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录用了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建校舍和黄牛养殖场时,他内弟几次找他承包工程,并许诺给1万元好处费,被他严辞拒绝。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胜利村富裕了,刘绍文在当地的名气也大了,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诚实做人的优良品质。刘绍文作风民主,从不搞一言堂,而且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班子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几年来,胜利村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20多名,其中有3名党员进了村班子。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胜利村呈现出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一心,共谋发展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