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电 2005年的哈市二手房市场价格猛涨,给承担收购实物配租房源的哈尔滨市房地产经营公司出了道大难题。
据该公司经理李占国说,实物配租的房源都必须在廉租户原所在地区,且廉租户多为残疾人家庭,楼层又有限定。最主要的是每套房子的使用面积规定在20平方米到28平方米,价格含手续费、简单装修费用,不能超过8万元,这样的房子就更难找了。公司经常是倾巢出动,满城市淘房子。好不容易找到房源,还要经过艰苦的谈价过程。有房屋中介所听说公司要房子,抢前收购,迫使公司花高价从他们手中买进。最后是装修,每家每户水电气、手盆、座便、灶台都必须齐备,墙要粉刷,地板还要刷油漆,这样才能向廉租户交钥匙。
据悉,哈尔滨市在借鉴了其他地区经验的同时,突出了政府调控手段和市场运营机制的有机结合——以租金补贴为主,以实物配租为辅。
据房地产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直接提供廉租房最受欢迎,但这种实物配房的保障方式已渐显弊端:一是资金占用量大,解决面窄;二是退出机制不灵活,低保家庭一旦入住廉租住房,很难让其退出;三是廉租住房筹集困难。从各国的情况来看,廉租房体制运行得比较好的都是货币化程度比较高的模式。“双困家庭”在获得租金补贴后,直接到市场上租房,可盘活现有的存量住房市场,带动旧房租赁业的发展,形成住房一级、二级、三级市场的联动,促成梯次消费。同时,租金补贴的灵活性显而易见,与货币化的房改方针相一致。租金补贴额可随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廉租户的收入增加后,只需停发补贴即可。此外,由于享受租金补贴的家庭可到市场上自主选租住房,分散居住,因而避免了在城市中形成“贫民区”或“廉租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