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电 富锦市长安镇农民今冬听专家讲课,听的不再是年复一年的“车轱轳话”。
常言道:“三九四九,打骂不走。”1月14日,记者在长安镇看到,虽然临近春节,可镇干部却仍然很忙。天气虽冷,人气却热。被请来的专家,正忙着给挤满课堂的农民讲解产业化配套技术。
上午11点41分,到了吃饭时间,仍没有下课的迹象。因为人多、场面热烈,坐在阳光下的人,索性脱去了外衣。
在靠后排的窗下,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长林,正低头记着笔记。因为记者进屋打断了讲课,他着急地大着嗓门儿说:“老师,我没记下来,你再说一遍。”
专家说:“给龙头企业配套,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提供稳定的优质原料,这是保证产品长期占领市场的基础;二是要解决好综合配套技术问题。像你们高家村的水稻,就应该按照不同插秧时间,把成熟度一致的水稻进行分时段集中收获。先收早插秧的,后收晚插秧的。通过分类出售,为加工企业的优质产品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
村委会主任边润说:“原来这大米品质跟种地还有这么大的关系。”老边的一句话,就像在热锅上浇了一瓢水,把静静的课堂“搅乱”了。有人说:“过去,庄稼种不好,以为是年景不好。现在,老师这么一讲才知道,原来是咱的心思没用到家呀。”
“稀里糊涂种了几十年的地,末了还是没整明白。”一个看上去有50多岁的庄稼人,一边往本子上写着字,一边儿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镇党委书记阎宝林打断他的话说:“今年的冬训就是要跳出过去的大豆、水稻、马铃薯、甜菜四大样搞科普之冬,围绕种植结构讲配套技术。过去,我们只讲生产技术,今年就是要围绕龙头企业讲配套生产。”
“铁匠对石匠——实打实,这事儿办得好。”
“种地的不管加工的事儿,当龙头的整不出优质品,有一半儿的责任是种地的事儿。今年,镇上把科普的‘规矩’改了,你们可不要白学。”镇长杨金库扔下这句话。
课堂又恢复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