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6日电 2003年初,省委在抓“两风”建设过程中,认真总结了前一时期干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分析了社会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干部考核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决定建立鼓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实绩指标考核体系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3年前,随着全省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的启动,黑龙江省委向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用量化考核增强对干部评价的科学性,用工作实绩看班子、用干部。
反响是强烈的。这不仅仅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的一次大胆实践,也是组织工作方式上的一次变革,更显示了省委坚持正确政绩观,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坚定决心。主要责任指标考核,搭建起一个透明公开的平台,使各地市公平竞争,在经济发展中各显身手,形成了强烈的干事、争先、创优意识。
一个个座谈会,一次次征求意见,起草的试行办法几易其稿,处处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2003年的春天,一项为各方面所关注的工作开始展开。省委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一个挨着一个。市地委、省直单位、企业领导、离退休省级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召开各层次座谈会20余个。座谈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把哪些指标纳入到考核范畴?怎样建立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达到通过考核推动发展的目的?此后形成的《市(地)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经济工作实绩考核试行办法》初稿,印发到13个市(地)和70余个省直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派出调查组深入市地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
省委领导高度重视,几次召开常委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讨论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经过8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市(地)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经济工作实绩考核试行办法》,并以省委文件印发。至此,以突出主要经济指标为原则,确定了7个方面17项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在这些指标当中,既考虑了各地市发展的不均衡,又兼顾了公平的原则,在突出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纳入了劳动社会保障、减轻农民负担等社会指标。
从主要经济指标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试行,到主要责任指标体系的充实和完善、加强和提高,在指标不断调整过程中,处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2004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省委在认真总结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突出经济指标、适当增加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原则,对市(地)主要责任指标体系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将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7项增加到31项。调整后的主要责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评价指标三大方面。
2005年,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两年来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的实践,省委对考核体系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扩大社会评价的参与面,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界,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市(地)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遵循“突出发展、全面协调、系统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在经济发展的14项指标中,既有体现宏观经济的财政、税收、投资等指标,又有体现人民生活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指标;既有体现经济发展总量的指标,又有体现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16项指标,包括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基本农田保护、环境保护六大方面,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评价虽是一项指标,却涵盖三大方面,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党委政府工作、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共30个调查项目。同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三农”、环境保护、廉政建设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按不同程度适当扣分。
二是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考核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基本建立了“统一部署、分工协作、上下沟通、集体决定”的考核机制。省委组织部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综合指导;省统计局负责对指标综合汇总、依法统计和数字把关;省纪委、省审计厅负责对指标考核全过程的监督,形成了整体的工作合力。
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三年来,初步建立了“两会测评、调查走访、广泛参与、注重实效”的评价程序。在各地市召开两会期间,派考核组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评价。还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价,请企业法人和各界群众参与评价。使参与评价的人员范围更加广泛,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
四是强化领导、兑现奖惩的保障体系。三年来,初步建立了“加强领导,严肃纪律,奖惩激励,任用参考”的保障制度。省委成立了市(地)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22个省直部门一把手为领导小组成员。重视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和奖惩机制的严格执行,对实绩突出和比较突出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奖励,并把考核结果向被考核单位进行反馈,以便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好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省委组织部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并作为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参考之一。
对班子和干部的考核,从定性到量化的跨越,发挥了目标引导的凝聚效应和考核量化的激励作用,全省上下处处体现出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好态势
三年来,一组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数字,不断印证着主要经济指标考核给全省带来的变化。
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干事创业谋发展有了具体方向、明确目标。虽然工作难度大了、压力大了,但措施实了,心情顺了,动力大了。主要责任指标量化考核,进一步弘扬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工作实绩论班子、看干部,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精力引导到抓工作、干事业、完成工作目标上,以工作实绩取人的用人导向,促使更多的干部伏下身子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涌现了许多默默无闻干事业、尽职尽责做贡献的领导干部。
主要责任指标量化考核,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形成共识,普遍认为,这是抓工作落实的有效措施,是鼓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好制度,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力保证。
主要责任指标量化考核,增强了各级干部服务意识和廉政勤政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三年来,外地企业来黑龙江落户的多了;海内外各类人才来黑龙江投资创业的多了;一些黑龙江出去的企业又回来了,出现了可喜的人才、资金“回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