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7日电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我国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和责任感、具有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中国公民。然而,现实生活中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省政协九届四次全会上,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向会议提交了《关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提出要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让每个学生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提案摘要】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和质量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公平的教育。而随着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突出。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学校布局不尽合理、经费投入不够充足、学校设施设备落后、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社会育人环境不佳等方面的问题。
【记者调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股“花钱买优质教育”的择校风开始盛行。近年来,“择校热”更是越演越烈,随之产生的学校设施不配套、教学条件较差、学校招生困难、师资流失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目前,哈市各个“名校”举办的“民办公助”中小学校已经达到30多所,在校生达到上万人。每年中学择校费4000至7000元,小学每年3000至4000元。虽说费用惊人,可是还是有许多家长要找关系、挖门子,硬将钱“塞”到学校手里,“挤”进去上学。而和这些学校相比,部分“薄弱”学校由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招生都成了问题。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首先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由于我省目前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花高价择校成为了孩子获取优质教育的途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农村,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里的孩子。而一部分先富起来农民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成为未来家庭的顶梁柱。但是,由于我省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一部分农民不得不择校送子女到城区学校就读,另一部分农民更是不惜血本送孩子到收费比较贵的民办或私立学校上学。随着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优质教育资源稀少和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委员建议】
九三学社委员、绥化市第七中学校长张恩厚建议,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首先要转变办学观念,重点扶持非收费的义务教育学校,解决普通家庭子女的上学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基础教育实行全方位政策倾斜和支持,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并结合城市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好现有中小学布局,挖掘现有教育潜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在每个乡镇重点办好2至3所上规模、上水平的小学、初级中学,以扩大区县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对现有一批校舍场地小、设施设备较差的中小学,进一步实施整体改造,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搞好达标建设工程,实现农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其尽快达到标准化要求。
九三学社委员、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学院教授赵彦玲建议,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激励机制,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区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具体内容可包括:实行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等人员互相顶岗交流、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等活动,为区县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形成中心城区优质师资支教和区县新增师资到中心城区实习的机制,以帮助区县学校新教师尽早适应教育工作;开展教育研讨和教学观摩、图书资料和教育资料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拓宽区县教师的教育视野。另一方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区县教育环境,健全校外教育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