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8日电 (记者 齐昊)漠河县漠河乡北红村,黑龙江边境的小村,177户居民,577口人。据县城120公里,据乡政府120公里。不通电话,不通信,每天供电3-4小时通往县城的公路还是1969年修的沙石路,夏季雨水大的时候根本没法走。
排列这样的一组数字,难怪有人认为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参加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大兴安岭代表团代表季永民告诉记者,北红村村民生活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不通电已成为北红村的一块心病。
现在,村里还在靠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平均每天供电3-4个小时,发电采取个人承包形式。农民所交电费由发电成本高低来决定。近几年由于柴油价格上涨,发电成本增加。农民用电价格越来越高,最高时候电费价格达到2.5元/瓦千时,商服等营业性用电都在3元/瓦千时以上。由于供电时间短,电费价格又太高,造成富裕农户想用电却没电可用,许多依靠电的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家用电器不能使用。贫困户又承担不起这么高的电费,只好不用电或少用电。
像北红村这样不通电的情况,大兴安岭地区还有21个村。由于发电成本与用电量挂钩,有的村因发出的电不能全部利用,致使成本越来越高,出现亏损,甚至出现无人承包发电的现象。另外还有5个乡、31个村,由于木头电线杆年久腐蚀,电线老化,通电不合格。涉及人口27357人。
面对这样困境,季永民说,“十一五”规划纲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首要位置,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得到改善,“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点亮了近30000大兴安岭没电用村民的“心灯”,北红村“明亮”的好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