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9日电 昨天,政协委员们继续对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组讨论。在许多小组讨论现场,医疗问题成了委员们辩论的热点。来自医疗行业的委员普遍认为,造成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板子不该都打在医院和医生身上;而非医疗行业的委员们则认为,必须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进行整治,因为医疗问题已经严重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一场关于医疗热点问题截然相反的观点交锋就此展开。
◆热点一
医疗收费贵不贵?
正方:老百姓看不起病
政协委员陈凤跃(《中华儿女》杂志社东北分社社长):许多患者反映,现在去医院不是大夫看病,而是设备看病,即使是一般感冒,大夫也动员患者做多种仪器检查。这一番检查下来,少说也得上百元,百姓看病还能不贵?
九三学社部分委员:在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做一个单纯性阑尾炎手术,全部费用需要4000多元。这些钱对于贫困家庭和一些农村家庭,可能是一年的收入。
反方:医疗水平高收费就高
政协委员钟震宇(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农工党副主席):现在百姓天天喊着医疗费用高,药价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才算低?是不是花几块钱看个病才算便宜?如果这样的话,医院和医生都不要生存了。医生的收费是与医院的医疗水平成正比的,医院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必然要支出高昂的费用,在政府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只能分摊到患者身上。
政协委员李为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重复检查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不是医院决定的,而是法规决定的。我国法律规定,医疗官司中举证方式要采取举证倒置的形式。有不少医疗官司都是因为医生少做了某项检查而不得不赔偿患者。医生害怕出事故,所以不得不让患者去做检查。
我国所有的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都是国家定的,医院没有权利制定价格。既然有医生能收到回扣,还有那么多医药代表能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就说明药品价格制定的不合理,里面的利润空间太大,否则怎么会有一些人钻空子呢?医生收取“回扣”是不应该的,要坚决取缔,但有关政策也应该改一改。
◆热点二
医生为何收“红包”?
正方:坚决杜绝医生收“红包”
政协委员邹兴淮(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现在医生收“红包”已经成了公开的事情。有的医生说,“红包”是患者主动给的,是作为出诊费、车马费的一种补偿。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医务人员不能以此为由开辟非法的收入渠道,医生收红包应该坚决取缔。
反方:医生待遇好了自然就不收“红包”了
政协委员李洪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一科主任):医院确实有个别医生收“红包”,收“回扣”,开“大处方”,但这不是主流。在医院里,大多数医生都是正直的,都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如果政府的投入多了,医生的待遇好了,哪个医生也不愿意收“红包”、收“回扣”,挨人骂?
◆热点三
医院营利该不该?
正方:公立医院不该赢利
政协委员陈凤跃:公立医院不应该追求经济效益。“公立”一词就决定了医院应以公益性为主。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立医院都是免费为病人看病的,而我们的公立医院却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效益。虚高的药价、高达数百元直至上千元的大处方、医生收入与处方挂钩、医院默许的各种回扣、奖励,哪个不是最终由患者“埋单”的?
反方:不挣钱医生就不能生存
政协委员李为民:公立医院以公益性为主的前提是政府确保足够的投入,确保医院的正常开支和各项支出。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政府在医药行业的投入资金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四位。以哈医大一院为例,政府每年的投入只够支付医护人员半个月的工资。医院的水、电费、设备更新费等各项支出怎么办?医院还要搞科研,要不断研究新的医疗技术,否则怎么满足患者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不投入,医院只能自谋生路;没有钱,医院就无法生存。
◆热点四
医患关系为何紧张?
正方:老百姓说医生是“白狼”
部分民盟委员:现在社会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社会有三条狼:白狼、黑狼和灰狼。其中“白狼”就是指医生。可见百姓对医生的评价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患者在医院既承受着肉体的痛苦,又承受着精神的痛苦。做个手术,疼;不给医生“红包”,更疼;给了“红包”之后心疼。
反方:做医生很难
政协委员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其实做医生很难,也很辛苦。外行人只从一些片面的事情中看到了医生的风光,但没有看到医生的辛苦。患者的不信任严重挫伤了医生的积极性,医生一边给患者看着病,一边还要提防着患者:千万别出什么差错,让患者抓住把柄。这种心情下,医生怎么能安心给患者看好病呢?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也一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政协委员王宽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其实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政府投入不够。医生的收入其实很低,与付出根本不成正比。表面看来,医生做个手术什么的似乎很容易,但谁又能了解医生为了一个手术要承担多少风险、多大压力呢?巨大的精神落差得不到补偿,医生心理也不平衡,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收“红包”、回扣的现象。百姓对此不理解就会加深对医生的误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加大对医药行业的投入,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政协委员王桂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现在的百姓都怎么了?“非典”时期尊称医生为“白衣天使”,“非典”过后医生就成了“白狼”?其实医生没有变,好医生还是好医生,百姓不能以点代面。医疗系统内确实是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这些不代表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