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十一五”城市
收入:
人均可支配12160元
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60元,年均增长8%。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证和最低工资标准。
就业:
5年增加就业300万人
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300万人。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加快就业立法,使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教育:
国民受教育年限9.5年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地方财政建设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园教育。
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深入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经费重点向县城高中倾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现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280所以上,在校生达到35万人以上。
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使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比例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两大科技工作平台建设,全省高校承担科研项目每年争取达到3000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增加教育援助的投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保障:
86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医疗管理模式。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保护和发展中医。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交通:
冰城建成立体交通网
建设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越江隧道工程、三环路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率先建成高效率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其他城市要加大对城市道路的新建拓宽和改造升级的力度,城市道路铺装面积增加1500万平方米以上。
建设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实现我省客运专线零的突破。建设客运专线和对繁忙线路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路网技术改造和枢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设备质量和综合运输能力,逐步形成以哈尔滨枢纽为中心的“一横三纵”线路主骨架。
到2010年,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2000公里,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重要边境口岸和吉林、内蒙古相连的出口。
航道建设实现松花江局部渠化,松花江主通道全线达到三级航道标准,3000吨江海轮可由黑龙江下游直航同江。
建成鸡西、伊春等支线机场。加快大庆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环境:
新增绿地1.5万公顷
到2010年,废气排放量控制在6000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3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大中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
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危险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新增城市绿地1.5万公顷以上。
水:
城市缺水得到缓解
2010年,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124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大中城市、主要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新增农业及生态环境供水103亿立方米。
初步建立节水型工业、农业和节水型社会。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开发利用处理后的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到2010年,完成大江大河干流主要堤防达标建设,使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
哈尔滨:
建成6个卫星城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阿城、双城、肇东、宾县、五常、尚志6个卫星城为重要支撑点,以哈双、哈同、哈五、哈阿、哈伊、哈大6条交通干线为发展轴,构建哈尔滨大都市圈。
解析“十一五”农村
教育:
小学入学率达到99%
“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达到56%,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20元。
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到2010年,农村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医疗:
农村医疗覆盖率80%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任务,解决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问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全体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
社会保障:
五保户半数集中供养
“十一五”期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调整敬老院布局,推进乡镇中心敬老院建设,改善条件。到2010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50%以上。
富裕劳动力
转移600万人
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技术工人输出基地,搞好1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和15个外派劳务基地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
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服务、引导和管理,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革公共服务制度,将城镇居民享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种公共服务逐步覆盖至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
扶贫:
帮助337万人脱贫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整村脱贫推进力度,加强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实行政策倾斜、投资倾斜,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到2010年,完成2080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
文化:
广播电视“村村通”
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性多功能宣传文化广播中心建设,实现二十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解析“十一五”工业
“走廊”建设
滚动开发利用251平方公里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集中抓好15个园区启动建设。努力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引导,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结构合理,集约发展,新体制、高科技、生态化、外向型的新兴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域,增加就业和吸纳转移人口的空间载体,成为我省最大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带动中西部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个全国最大基地
1、建设我国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2、建设我国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3、建设国内最大的微型汽车和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
4、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
5、建设亚洲最大直升机生产基地。
基础能源
原油: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
油气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
原煤产量:1.28亿吨。
电力:装机容量20000兆瓦。
食品工业建成效益最优、竞争力最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工业、产业
医药工业:到2010年,全省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力争达到20%。
森林工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那加工基地。到2010年,森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
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第三产业:“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