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教师“5+1”:织就“扶贫助学”网
2006-02-14 09:38:26 来源:双鸭山政府网  作者:王金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4日电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五名党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帮助一名贫困学生,通过扶贫、扶志、扶技、扶业等办法,帮助学生家庭脱贫……这就是由双鸭山市尖山区教育工会开展的“教师五帮一”助学解困工程。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教师积极参与,确保了学区内贫困生无一人辍学。从小到帮买文具盒、铅笔,大到帮找工作、帮资金、帮技术,“5+1”已成为新的党小组代名词,在校园里、教师中、学生间广泛传颂。人们都说:学校真好,不仅管学生,还管家庭。据不完统计,尖山区教育系统共有850多名教师与17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系统内共减免学杂费4万多元,教师为贫困学生捐款15万多元,捐文化用品、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4万多元。

  马鞍山小学的王键铭是一名特困家庭学生,父亲早逝,母亲下岗失业,母子相依为命,外无经济收入,内无亲友帮助,几度面临失学危险。“五帮一”活动开展后,学校五名教师帮扶小组与王键铭结成帮扶对子,一方面帮助他减免学杂费,送生活、学习用品,另一方面五位教师每人拿出500元钱,帮助他家建起豆腐房,使这对孤儿寡母过上了幸福生活。

  像这样的帮扶小组市建国小学就有9个,16名党员,45名教师共同为200个贫困学生编织了“助学网”。特别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书记以身作责,主动与贫困学生结“亲戚”,并通过找工作、帮资金等方式,使一大批面临失学的孩子又重新走回了校园。

  市第八中学李萍帮扶小组的五名教师党员,主动帮助王喜彬家发展蔬菜种植业,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田间管理,共同研究种植技术,亲亲热热尤如一家人,不仅孩子的困难解决了,而且家庭的贫困问题也不存在了。

  像这样的“5+1”小组一个又一个,像这样的小故事说也说不完。弱势群体帮扶历来是个难题,但“5+1”的实践给了答案。帮的东西很“少”,少到一支笔,一个本;帮的能力很“小”,小到小吃部、修鞋摊、卖盒饭;帮的水平很“低”,千八百元,初级帮扶。但是被温暖的人多,效果大,积跬步以致千里,一件实事做到底的“孺子牛”精神可佳,党员的先进性不正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真实里吗。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