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佳木斯农场与医院结成“健康对子”
2006-02-17 13:14:54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潘沐抚石 赵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耿老太手持健康“亲情卡”。
  佳木斯结核(肿瘤)医院院长高志刚(左二)到农场职工家走访宣传。
  

  东北网2月17日电 2006年元月11日上午,62岁的独居老太耿美荣,早饭后收拾完里外屋子,呆着没事儿干,便走出院子,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搭凉棚,在大冷的冬日里举目望天。

  “哎,这真是怪了,刚进腊月十二,这大晴的天儿咋还飘起了清雪呢。”她望着金星闪烁的天空,遐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落在她头上的一桩桩喜事儿。

  她心里嘀咕着:“老头子是苏木河农场建场元老儿,多少年都没人问及的生活问题,这马玉明当了场长,上台的第一个事儿,就是省下吃喝钱,给32个孤老婆子发生活费。还有那12个残疾人,借这些老婆子的光儿,也一样跟着老太太到月领钱儿,40多年了这还是头一回。”

  “前年的大喜事儿是一个月领50元钱,去年的大喜事儿是一个月又涨了20元。”一想到兜里有钱儿了,买小药儿、吃零嘴儿啥的再也不用跟孩子们“要小钱儿”了,耿美荣的心里,那个“甜”劲儿就甭提了。

  “听邻居们说场干部们正在串拢什么看病的事儿,不知道这天大的‘雨点儿’,能不能再落到头上”。

  老太太正想得眼睛发直。一台白色的救护车,后边跟着场里的小车,拐进胡同一下停在了她的眼前。老耿太太一眼就认出了从车上下来的人中,有场长马玉明,副场长李福岩。

  耿老太一个人住着两间旧砖房,铺着地砖的里外屋,从里到外被老人打扫得一尘不染。锅上的铝锅盖,被擦得铮明瓦亮,她是个很要强的老人。

  马玉明说:“他们是佳木斯结核医院的领导,是来给你送‘礼’的。”

  院长高志刚顺手把“亲情卡”递到老人的手里说:“是场里的真情感动了我们,照顾你们这些遗属,我们也要算一份儿。医院已经给场里的32个老太太建了健康档案,哪儿不舒服,就叫孩子领你去我那儿免费检查,让你花最少的钱,治最大的病,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

  大年未过,喜事儿到家。喜上眉梢儿的耿老太,笑红了脸说:“来,给大娘照张像,留个纪念。”记者的镜头里,记录下了老人那充满笑容的脸。 

  望着老人从心底里发出的笑声,郑板桥的那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两年前,民选场长马玉明在职工期待的目光下,走马上任了。他和班子成员在800多天的时间里,给职工办了12件好事。可解决不了的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却成了他们最大的一块“心病”。

  苏木河农场是个建场40多年的老场,因为历史原因,农场陷入困境。参加大病统筹,他们填不起欠下的大坑。巧借政策,他们没有更多的垫底资金。正当他为子弟校校长王景义的疝气手术四处奔走的时候,得到这一消息的佳木斯结核(肿瘤)医院,伸出了爱心之手。院长高志刚听了副院长白桦的汇报后说:“能把招待客人的钱省下来,给职工遗属发生活费,这样的场长能有几个,这样的场长我们不帮,那还叫平民化医院吗?”

  6个在读的贫困职工子女的学杂费,被医院的共产党员们包下了,给孩子送钱的那天,院领导对孩子们说,“你们要立志走出大山,上大学,读博士改造家乡。只要有出息,叔叔阿姨一帮到底。”

  建场“元老”的遗属,32个老太太,在平民化医院建起了健康档案,减去了儿女们的沉重负担。老有所托,她们不再为生病发愁。

  405个职工家庭有了医院提供的“亲情卡”。全场2100多口人,不再因为看病贵把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走医院特开的绿色通道,他们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城里的大医院为苏木河农场开辟了绿色通道,职工们喜上眉梢,甜到了心底里。可为民办了好事的院长高志刚却很低调,问及原因,他说:“做事不是做秀,总要讲究个原则。办点儿好事,最好是多办少说,光办不说。”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