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9日电 “王建民事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治田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同仁医院不论有多少种理由和托辞,都不应该成为见死不救的发生地。“医乃仁术”,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在当今社会医疗卫生道德体系中同样适用,不能让见死不救的现象发生在“白衣天使”的身上。
今年87岁高龄的王治田,是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也是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七、八届委员。40多年的从医经验,让王治田一直对卫生事业投以极大关注。见证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变化,王治田对“王建民事件”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王治田说,从古到今,行医的人都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观念根植于心,在每个需要救治的生命面前,不会“看银子下药”,更不会见死不救,这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里代代相承的道德文化。古人很重视医德,认为“医乃仁术”,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对病人怀有关怀、爱护和同情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医术。因此,在古语里,医术的代称就是“仁术”。反观现在,向“钱”看的风潮正在疯狂地侵蚀医卫行业,医生的职业操守出现了滑坡,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医生仍然能像自己的前辈们一样理解医术,对待病人,当前医患之间的矛盾也不会激化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王治田痛心地说,之所以会出现见死不救的悲剧,归根结底,利益使然。王建民的死所暴露出的是医院和医生的见利忘义。
王建民生前患的并不是必死无疑的病。王治田说,他50多年前就曾亲自救活过一个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小伙子。那是在1956年6月的一天晚上,当时担任黑龙江省医院副院长的他正在单位值班,急诊室来了一名30多岁的小伙子,用手捂着肚子拼命喊疼。值班医生告诉他,送患者来的人说他们是从肇东赶过来的,除了来时的路费,身上没有一分钱。人命关天,没有钱也得先救人,他当即给值班医生批了条子,上面写着“危重病人,需立即住院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这名患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小伙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他还自掏腰包给小伙子及其家属买了回肇东的车票。事后,小伙子的父母特地来到医院,感谢医院救了他们儿子的命。这件事在王治田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尽一个医生的天职。
王治田认为,为了杜绝类似王建民的悲剧不再重演,一要保证国家财政给医院的补贴到位,二要根治医院见钱眼开、狠宰患者的“利益病”,三要加强医生职业道德建设,让每个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都有一颗仁爱的“职业良心”。为此他建议,医院的管理和医德建设应该由政府和社会双重监督,这种监督还应该有完备的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做保障。只要发现哪家医院或是医生见死不救,该罢官的就罢官,该判刑的就判刑。这样才有威慑力,才有可能避免王建民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