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黑土改良技术为何“撂荒”多年?
2006-02-20 04:43: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唐立新 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0日电 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研究”,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完成人之一、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魏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为了使黑土营养均衡,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应像重视“氮磷钾”肥一样,高度重视硫肥施用对主要粮食作物增产的影响。

  “硫”不该背负恶名

  说到硫,人们自然会与污染联系起来,比如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就含有大量的硫化物。

  而多数人却不知,硫其实是继氮、磷、钾之后的第4位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硫”实在不该背负恶名。

  据了解,硫是胱氨酸、半胱氨酸的重要组成成分,而这些含硫氨基酸又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在植物体内约有90%的硫存在于含硫氨基酸中。农作物缺硫,将影响其正常生长,并导致产量、品质下降。有关作物大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铜、钼、锌等)营养的研究很多,但中量元素硫、钙研究很少。“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研究”项目,经省农科院土肥所等9个单位长达11年联合攻关,系统深入研究了旱地和淹水条件下土壤硫的转化与生物有效性,阐明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需硫规律,取得了总体上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硫”不能靠酸雨来补

  魏丹介绍,黑龙江省黑土缺硫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佳木斯、绥化等粮食主产区,其中水稻土缺硫程度又重于旱田区,水稻土已有11.8%的地块有效硫含量在全国临界值以下,有的地块已出现缺硫的现象。造成黑龙江省土壤缺硫的原因,是近年来含硫肥料用量逐渐减少,有少量的硫肥多用于烟草,而硫铵多用在水稻苗床壮秧剂中。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我国大部地区土壤硫肥,竟是靠臭名昭著的酸雨来补充的,如果每年随降雨进入土壤的硫超过20公斤/公顷,可以满足大多数作物的需要,在这些地区通常不会缺硫。而一般情况下,酸雨的这份“贡献”,却很难补充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据测算,我国目前年需要硫肥300万吨,而缺口就达120万吨。到2010年,我国缺“硫”约410万吨,占亚洲的45%。

  因此,在控制大气污染、降低酸雨数量的前提下,硫肥生产与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硫”像“氮磷钾”一样重要

  农作物对硫的需求量相当于磷量,对某种作物其需求量甚至超过磷。有数据表明,每公顷生产6吨稻谷,植物需要吸收10公斤硫;生产6吨玉米,需25.5公斤硫;每公顷生产3吨大豆,需19.5公斤硫。在缺硫区施用硫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10%-30%。

  魏丹说,从1997年开始,项目组在哈市及绥化等地进行了水旱田硫素状况及施硫效果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硫肥的增产效果及施用的有效条件。在满足作物对氮、磷、钾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施用硫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水稻增产2.0%—13.4%,大豆3.1%—11.4%,玉米4.9%—9.6%。

  魏丹说,尽管黑龙江省土壤硫含量普遍高于南方的土壤,但不能掩盖部分地块缺硫或潜在缺硫的实际,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机构,应加大土壤硫含量的普查力度,科学指导农民施用硫肥,对全省提高粮食产量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