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四大亮点 为哈尔滨未来定位
2006-02-22 09:03:3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左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2日电 承续“十五”辉煌,谱写“十一五”新篇章,经历百年风雨洗礼,即将迎来解放六十周年庆典的哈尔滨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环境,加快发展,哈尔滨市正历史性地步入了奋力实现全面振兴的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市委《建议》编制、提交两会审议和协商讨论的《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集中了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发展意愿,是引导全市振兴哈尔滨大业的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产物,是全市上下新一轮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结晶,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新理念。《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提出了指导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方略和新追求。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大时代。哈尔滨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正在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迅跑。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同心协力,按照“十一五”规划描绘的蓝图,立足科学发展,致力“三新一优”,推进“三个适宜”,哈尔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点击·

  新理念:科学发展观

  《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一条红线,是“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要求。

  新方略:“三新一优”

  “三新”,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以文化为领航、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根本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一优”,即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社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提出的“三新一优”发展方略,高度概括了全市“十一五”发展的重点领域、基本思路和总体战略格局。

  新追求:“三个适宜”

  《规划纲要》把“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列入指导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城市发展定位,确立了城市发展新的总体方向和长远目标,提出了城市科学、理性、和谐、宜人发展的新追求。

  “三个适宜”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哈尔滨市一位城市发展研究资深专家感言,提出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我们对城市的本质认识和发展研究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哈尔滨的理性发展已经提升到基于城市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提出价值诉求的新高度,其思想之睿智、诉求之深远、内涵之丰富、意义之重大,需要深刻体会。

  一个凝聚人心的目标,是一面万众以赴的旗帜。

  作为决定未来五年哈尔滨发展走势、统领未来五年哈尔滨人民共同奋斗的纲领性文件,《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意愿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发展意图,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规划起草组的专家说,规划中蕴含着四大亮点。

  亮点一

  “三新一优”的城市发展方略

  “十一五”规划中,突出了“三新一优”的发展方略,“三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一优”是在整个“十一五”经济社会安排中,做出民生优先的安排,项目资金全部向民生优先倾斜。

  规划中这样阐述: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大工业调整、改造和创新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课题,对于大城市、大农村的哈尔滨更具有现实意义,规划明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规划中强调,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根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文化立市战略……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规划中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困难群体。

  亮点二

  “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定位

  “十一五”规划中,对于城市的发展定位,在原有的建设国家重要的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基础上,增加了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目标凝聚人心。

  适宜人居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宜创业是城市竞争力迅速提升的关键所在;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为城市发展指明了人文化、人本化和人性化的方向。把“三个适宜”确定为“十一五”时期哈尔滨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不仅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的体现,也是哈尔滨长远发展的根本追求。

  亮点三

  “三大工程”惠及民计民生

  “十一五”规划中,哈尔滨首次明确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围绕城市民生、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交通三大系统工程开展工作、部署项目和安排资金。

  规划中强调要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构筑产业支撑、完善区域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防洪、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危棚房改造、公共应急系统等为重点的“城市民生工程”。实施以完善环路、提高两岸通达能力、建设快速交通体系等为重点的“城市现代化交通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包括广电中心、音乐艺术中心、城市雕塑主题公园、冰雪博物馆、城市规划建设展馆、体育场馆、金代皇城、天恒山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的“城市文化工程”建设。

  亮点四

  “文化立市”彰显个性魅力

  “十一五”规划中,哈尔滨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新理念。

  “高度重视文化在彰显城市个性、整合城市发展动力、增强城市凝聚力、促进城市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中的这一段论述耐人寻味。

  哈尔滨市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发展先进文化为主线,建设开放创新、和谐高雅的城市文化。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全国文化活动精品和国际性音乐节,开展各类音乐文化活动。保持城市建筑格局和风格的历史文脉,形成大气、和谐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创新完善冰雪文化,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形成冰雪艺术、冰雪旅游、冰雪体育等为主体的冰雪文化大产业,把哈尔滨打造成中外闻名的冰雪文化之都。

  30个主要指标符合快发展大发展要求

  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专家破解“十一五”规划重要发展指标

  作为一个具有宽广战略眼光、鲜明时代特征、科学发展取向的规划,科学的发展指标至关重要。哈尔滨市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列出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公共服务等八个方面30个主要指标,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符合哈尔滨市快发展、大发展的需求。

  指标一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专家说,“十一五”时期,全国经济将继续处于高增长周期,据了解,15个副省级城市都确定了较高的增长预期。规划确定年均增长12%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全省高两个百分点,既符合哈尔滨市快发展、大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省委、省政府要求哈尔滨“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需要。

  专家分析,近三年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明显提速,“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面临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富集的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将为打造新的产业集聚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供有利的载体条件,所以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据介绍,规划的指标体系设置体现了“五个突出”:即按照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突出了人文和社会的指标;按照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了城乡协调的指标;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了结构和效率的指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指标;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突出了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指标。

  指标二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是国家要求全国各地必须实现的重要约束性指标。2005年哈尔滨市万元GDP能耗为1.8吨标煤,高于全国1.61吨标煤的平均水平,降低能耗的潜力较大。“十一五”时期,只要哈尔滨市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强化能源节约的政策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这一目标便可以实现。

  指标三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规划确定,“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年度投资规模将由2005年的6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0亿元,五年累计总投资5700亿元。确定这样一个投资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增长12%的必要保证,也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两年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经验就是投资指标和责任下移,所以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集中转型期保持阶段性的较大投资强度是必要并且可能的。

  相关链接

  30个主要指标的构成情况

  30个主要指标按指标约束性划分:导向性指标7个,预期性指标15个,约束性指标8个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图的指标,是市政府对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十一五”11个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行之有效的、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大的改观,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循环经济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

  先进制造业

  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管理手段,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形态。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有下列特点:产业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装备紧密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经营全球化。

  高新技术产业

  是一组包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他技术的产业群体。

  现代农业

  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正在拓展中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创新型城市

  指产业创新、规划创新、制度创新。

  文化立市

  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提升文化特色,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提升城市形象,在繁荣文化中提升文化氛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升文化地位。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计划”让位于“规划”一字之差折射政府职能新转变

  决定哈尔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在两会上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和协商讨论。与前十个五年计划相比,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定名为“规划”。据规划起草组的专家介绍,这一字之差折射出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中脱离出来,更注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

  政府直接决定资源配置转为主要由市场调节

  “计划”变成“规划”,反映了哈尔滨在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安排上彻底告别了计划经济,已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环境,资源配置由政府直接决定转变为主要由市场调节。

  专家介绍说,过去的计划是以物为主,现在的规划是以人为本。过去的计划是设置硬性指标、硬性配置资源、硬性确定项目,体现的是数量性、具体性、细化性和指标性,现在规划则展现的是宏观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在“十一五”规划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政府的主要职能也从数量型控制转变成为政府提出战略构想、战略目标,提出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和发展目标的预期。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更加突出

  “计划”变为“规划”,体现了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体现出政府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规划中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加强经济调节、创造良好环境上,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公共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也是政府职能的主要体现。

  面向全市求“思想”“十一五”规划相关课题公开向社会“招标”

  记者从《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起草组了解到,规划的编制起草过程,是全市上下深化市情认识、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研究发展战略、形成发展共识的过程。

  ——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从2003年9月,哈尔滨市便开始着手进行“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规划基本思路研究。2004年11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工作方案,组成了规划纲要起草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了“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对“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重大措施及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据介绍,吸收市经研中心、市统计局、市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参与“十一五”规划编制,在哈尔滨市尚属首次。

  ——一个开放的编制过程。政府各组成部门把“十一五”规划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组织专项规划编制。市人大、市政协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认真关注,多次组织代表、委员听取编制工作汇报,进行座谈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市专顾委成立了“十一五”规划咨询组,形成了一批专题咨询意见。

  ——一个互动的编制过程。为使规划更充分体现全市人民的意愿,哈尔滨市设立了“十一五”规划网站,还开展了“我为‘十一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人民建议有奖定向征集活动,百姓的很多意见建议都在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