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8日电 寒假的最后一个双休日,许多家长和学生集中采买开学所需学习用品,其中各类中高档文具、教辅书、名牌运动服饰和电子产品都成为选购热门。几日来,哈尔滨创信市场调查公司专门对202名中学生的开学消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开学消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20%,人均开学消费要花掉近千元。
增长的全是不必要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消费平均水平为966.3元。其中最高的消费为6700元,最低的消费为242元。开学消费中包括:杂费、教辅书、文具用品、电子产品、服装造型、娱乐消费等六大项。其中前两项为基础消费,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大,如高中生开学必交费用为158元左右(150元学费、4元班费、学校代收的2—4元的家长学校费),如果中午带饭,学生还需交纳6元热饭费,再加上必备的教辅书,96%以上的学生前两项消费都不超过300元。与去年同期调查结果对比,今年开学消费增长了近20%,而基础消费并没有变化,所增长的全是不必要消费。
用的穿的全要名牌
据了解,很多学生在开学前的采购中对商品的品牌和款式都十分看重。某重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林宇凌说,他们班的同学不论穿的衣服还是用的文具、手机,几乎每个人都能拿出几样名牌来,有的人还专买一个品牌的系列产品,比如买了米奇的服装就要配上米奇的书包和项链,戴上阿迪达斯的帽子,手表也要买阿迪达斯的等。
双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一些体育用品店内看到,前来消费的七成以上是学生,偶尔出现成人也大多是陪孩子前来的。记者发现大部分孩子专挑著名的外国品牌商品买,一次消费基本要在500元上下,甚至有的孩子一次性购买了1000多元的商品。
此次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特点:名牌商品所占的消费比例较去年有所增加,去年的消费比例为21%,今年则上升至44%。
电子产品追求时尚
开学前的一周时间也是电子产品消费的“黄金周”,移动硬盘、复读机、MP3、手机、电子词典等通讯电子商品成为了学生们书包中时尚和必要的装备。调查显示,39%的学生的开学消费单中列有电子产品。其中有些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拥有此类产品,因为性能和外形等原因需要更换。
“就怕委屈了孩子”是很多家长们的心声。一名初四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去年过年时就给孩子购买了手机,但因没有拍照功能又是直板机,孩子一直闹着要换新的。为了鼓励他在关键的一年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学校,只得花掉一个月的工资来满足他的愿望。
年龄性别左右消费方向
在接受调查的202名中学生中,初中生124人,高中生78人,男女比例基本相当。调查显示每名初中生在文具用品上要消费百元左右,而高中生对此项消费均不太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服装和造型。而性别不同消费的方向也不同,除必要消费外,男生把近七成的钱花在电子产品、运动服饰和娱乐消费上,而女生多把钱花在服装、发型、个性眼镜和一些“花里胡哨”的小商品上。
家庭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
是不是家里越有钱,孩子越能花呢?调查结果并非如此。反而是中等收入家庭(月收入2000—4000元)的学生支出平均水平最高,达1300元左右。调查中最高花费支出者为哈市某中学的一名14岁男生,其父母均为公务员。
而消费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学生虽然消费档次大致相同,可其父母收入相差较大,其中既有父母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也有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还有十余人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甚至有3人家庭月收入在千元以下。
“精神消费”逐年薄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生活水平提高、追求高档次消费和学生承受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是造成开学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很多家长表示,开学消费特别是不必要消费的逐年上涨已经成为家里最主要的支出项目之一,但考虑到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可能会因此产生一些压力,这笔钱又不得不出。有教师认为,现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绝对优势,“精神消费”却逐年薄弱。因此,如何塑造和强化学生们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杜绝盲目攀比,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就成为当前家长和教师以及全社会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