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抠”中有深意
2006-02-28 13:42:2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敏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8日电 题:“抠”中有深意

  望奎县宽五西村有一个村党支部书记佘树德,“抠”得出名。

  出力的活儿能自己干的决不雇人;为了省下35元的住宿费和停车费竟然不惜冒着大雨赶夜路;5元钱一个的算盘,也不让花公款;村里建小学,他一根一根地数钉子。他的“抠”有时甚至“不近人情”。村里来了客人,从来不花公款大吃二喝,而是领到家里,让老伴擀上一碗面条,为此,老伴的手竟然擀出了老茧。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一村支书,五尺大汉,这么抠是不是太小气了?是不是没必要?是不是不合时宜?

  那么,就让我们再看看佘树德的“抠”给宽五西村带来了什么:正是靠这种“抠”的精神,口挪肚攒、省吃俭用,他共为村上节约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修建费等各种支出140万元。该村从一个负债村变成拥有固定资产1150万元、银行存款200万元、人均收入3100元的全县首富村。这样看来,佘树德的“抠”不是小气而是大气,不是没必要而是不可或缺,不是不合时宜而是难能可贵。

  “抠”,是为了乡亲们富,是为了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体现的是大公无私的精神,是百姓至上的情怀,这“抠”,怎能说它不是博大呢?

  佘树德的“抠”,体现了一种艰苦奋斗的品格。邓小平曾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艰苦奋斗至少要讲六十到七十年,即使将来生活好了,也还要艰苦奋斗。”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在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能否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确实面临着新的考验。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了,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就有人认为艰苦奋斗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风气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盛行起来。这不仅严重地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也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摇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掉以轻心。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社会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我们保持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即使居家过日子,也要懂得“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沙”的道理。这表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有现实意义。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刻也离不开佘树德这种“抠”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才是我们艰苦奋斗的真正目的。也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佘树德就是这样一个新时期艰苦奋斗的好典型。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