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8日电 “这几年,我们渔业村变化可是不小,我们村民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了,这要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更要庆幸我们有个好领路人。”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们称赞不已的这个“好领路人”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孙玉华。 2000年,当时是省八届党代表的孙玉华,作为候选人,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渔业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她发展赫哲族民族经济的新征程。 为村民致富领好路 上任之初的孙玉华正面临着渔业村第二次转产的艰难困境,如何顺利地搞好村民转产意识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问题摆在了孙玉华的面前。是进、是退?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全村百姓?选择没有让她犹豫,困难更没有让她退缩。召开村党支部会议,说了自己的观点,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最后定下了“以民族优势,走创新之路”的渔业村经济发展思路。于是,她带领村党支部成员,逐家逐户地进行走访,调查村民发展经济的意愿、项目,最后确定了渔业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以旅游业为主的餐饮服务业,以木耳养殖为主的山产品加工业,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水产品养殖业,同时加大传统渔业、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实施农产品的深加工。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名女人,孙玉华选择做了强者。缺乏资金,她多方筹措,申请资金,发展木耳养殖;缺少技术,她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指导;缺少原料,她连赊带借,为农民搞到了首批木耳段。项目发展起来了,收到了令人惊奇的效果,产品供不应求,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更多的农民进行了木耳养殖。到2001年,全村发展木耳段11万段,产值35万元。 赫哲族在发展旅游业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孙玉华的多方运作下,7户赫哲族村民率先创办了餐饮服务业,户收入达4万元。目前,全村从事旅游业户已达19户。网箱养鱼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孙玉华为发展网箱养鱼的农户提供了便利的发展空间,她联系水产部门提供技术和鱼苗,为农户划定了发展水域,为农户担保资金,目前全村发展网箱养鱼50箱。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孙玉华带领5户村民创办了赫哲族服装厂,2001年,服装厂为赫哲族首届旅游节生产了170套服装,每户农民创收2000元。在发展传统渔业和种植业上,孙玉华大力提倡科学捕鱼和绿色种植,在她的带领下,渔业村建立了哈鱼岛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并制定了全年捕鱼制度,向村民讲解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使渔民做到了知法、懂法、守法。 为村里建设当好家 孙玉华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如何协调两委班子的工作,她在心中有了自己的打算。上任伊始,针对村两委班子人心不齐、工作作风不正的问题,她将长期得不到坚持的组织生活重新恢复起来。按照上级对组织生活的要求,坚持开好“三会一课”,让村里每个党员都能正常过组织生活。她还明确两委成员分工,制定目标责任制,把散了的人心拢起来,解决了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人想事的问题,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她还注重积极分子的培养,补充党员后备力量,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充实积极分子队伍,重点将村青年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 在开展“党群共同致富区”活动中,孙玉华身先士卒,主动帮扶村里最困难的3户贫困户,为他们解决种地的种子、资金和农药,她还积极帮助贫困户谋划经济发展思路,为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项目,在孙玉华的帮助下,3户贫困户进行了养鱼、木耳养殖等副业养殖,实现了脱贫。 在强化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孙玉华还注重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她带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多次深入农户家中谈心,还特别为村民讲解封建迷信的欺骗性和危害性。为规范村民行为,孙玉华组织村民制定了村民公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被选上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从而增强了村民的约束力和荣誉感。为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孙玉华还对村党支部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更换了桌椅,增设了图板,并购买了以农业技术和致富信息为主的图书,使村民在业余时间里能了解大量的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村党支部办公室也成为了村民的文化活动室。2002年,在孙玉华的带领下,渔业村又组建了秧歌队,在节日期间进行演出,增强了村民的体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