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客流渐少风光不再 哈尔滨地下商业街为何越逛越冷清
2006-03-01 07:20:5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日电  近日,记者对哈尔滨市部分地下商业街进行了走访,发现许多地下商业街已经风光不再,有的地下商场甚至出现了空摊位。

  近日,记者在秋林地区附近地下的国贸城看到,数十位摊主一字排开,手里拿着衣物高声地吆喝着,但购买服装的市民并不多。国贸城名品世界门可罗雀,而在国贸城小商品批发大厅,只有两三个顾客。

  据国贸城一位刘姓摊主介绍,他在这里经营了10多年服装,现在的经营状况大不如以前,每天销售额只有三四千元,有时甚至更少,而且主要靠批发,零售更不理想。“以前每天赚的钱能买台摩托车,而现在只够买台玩具车。”另一位业主无奈地表示。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时尚购物广场,人流稀稀拉拉,有10多个摊床歇业,拉下了门帘。据该广场七厅的一位经营服装的业主介绍,他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只有百元左右。

  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地下商场记者看到,过往的行人匆匆走过,在摊床前停留并且购物的并不多。在该商场颐园街入口处,销售鞋类的业主有的在聊天,有的则在过道处打扑克。记者数了一下,附近已有10个摊床歇业。随后记者又来到哈站地下服装一条街,这里也有部分摊床没有开张。据这里的一位业主介绍,由于这里的效益不好,摊主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的多日不出摊。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近几年哈尔滨市地下商场效益锐减,导致商场摊位租金下调。据了解,时尚购物广场2004年开业时,8平方米的商铺年租金约8万元,而现在同位置同面积的摊位租金降了一半左右。有的商场并没有直接降低租金,而是用延长租期的办法吸引摊主。

  市民欢迎全国闻名

  1987年,哈尔滨市建成了第一个地下商场,即后来被誉为“全国人防地下商业第一街”的金街。金街位于果戈里大街地下。

  据哈市人防办的负责人介绍,金街的建成拉开了哈市大规模开发地下商业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国贸城、人和商城等地下商城相继建成。2000年后,又有国泉商城、人和名品广场、时尚广场等建成营业。到目前,哈市先后建设了21个人防地下商场。这些地下商场分布在南岗秋林地区、哈尔滨火车站前、道里、道外、香坊、动力6个区域,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主要经营服装、百货的批发与零售,年创销售收入已达30亿元,年上缴各种税费1.4亿元,安排就业人员万余人。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哈尔滨市人防地下商场主从业及相关服务业人员已达50万人。

  前几年,来哈尔滨市的游客几乎都要到秋林地区的地下商场逛一逛。据了解,哈市地下商场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当时哈市地下商业人员密度接近0.8人/平方米,成为辐射东北三省的重要服装集散地。哈市大多数服装业户都是在那时候发展起来的,而且也赚了个钵满瓢溢,每年赚个百八十万元不成问题。据国贸城的一位业主介绍,当年,国贸城的一个1.2米长的摊位年租金最高炒到了25万元。

  据从事市场研究的张先生介绍,哈尔滨市的地下商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时全国各地的人防部门纷纷来哈尔滨市“取经”。

  “哈尔滨市地下商场的服装款式引领着哈市的服装潮流。”金街一位业主说,哈尔滨市地下商业街主要经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应季服装,很受市民欢迎。

  金街的一位业主说,这里的经营模式是批发兼零售,早上7点半营业,一开门就顾客盈门。到中午时分,业主们当日的主要经营基本告一段落,其余时间主要是零售。有的业主对零售的“小钱”并不感兴趣,干脆关门回家。

  据国贸城的业主李女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秋林地区的地下商业用“火爆”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除周边市县的服装商贩来哈尔滨市地下商业街批发服装外,一些俄罗斯商人也来这里批发和购买服装。

  环境杂乱

  缺乏规划

  “哈尔滨市的地下商业从曾经的辉煌走向现在的平淡有其必然性。”市场研究专家张先生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哈尔滨市的服装商业格局已大有转变,消费者消费开始分层次,地上商场异军突起,松雷、远大等商业广场陆续开业并走向成熟。这些商场的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消费档次高、功能齐全,服装款式也紧跟潮流。市民消费观念开始由追求新潮向品牌化和多样化转变,而人们对购物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地下商场多数空气流通不畅,消防隐患等弊病也越发突出,于是中高档消费群体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地上商场,而普通老百姓则被早市和超市分流。而此时金街、国贸城等地下商业街由于购物环境难以改善,服装缺少品牌,服务和管理跟不上发展,经营受到冲击,逐渐走向平淡。

  “地下商业缺乏规划是导致地下商场走向平淡的一个主要原因。”黑龙江大学教授王朗玲在2005年召开的哈尔滨市商品市场体系(商业网点)建设规划专家论证会上表示。王朗玲说,地下人防商场作为地上商业的补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地下商业缺乏规划,盲目扩张,导致布局不合理,发展呈无序状态,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相互争夺客源,这也是地下商场客流减少的一个原因。如时尚购物广场的业态与毗邻的联升服装广场和金帝商城等基本一致,这种业态在这里已经饱和,不应该再建类似的商场。而这个商场从开业起经营状况就一直不好,这也是必然的。

  王朗玲指出,哈市的地下商业街几乎都集中在哈市的繁华路段,尤其是近几年,这些地下商业零售的份额在急剧下降,主要是靠批发来维持。如秋林地区的这些地下商业主要从事服装批发,商贩来来往往运送货物不仅影响行人通行,尤其不利于商业中心档次和品位的提升。这种业态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域发展,按商业发展规律,这些批发商场更适合设置在城市郊区。

  发展品牌

  改善管理

  黑龙江大学教授王朗玲表示,从长远眼光看,地下商业转变其功能已成必然,发展品牌是首选。同时,地铁建设在即,地铁沿线和秋林地区的地下商业街应该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品牌商业,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档次,为市民和中外游客服务,改变其为服装商贩服务的现状。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苏宁也指出,哈站前地下人防工程等地下商业湮没了交通功能,应将地下的部分商户迁出,改建成停车场,解决地上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其它空间用作综合服务,如品牌服装、文化、餐饮、影视、超市、专业店铺等,发挥地下空间的功能。

  专家指出,哈市地下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其发展从辉煌走向平淡也是必然的。但并不是说地下商业将会从哈市商业业态中消失,其仍旧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市场定位要准确,企业管理要与现代企业接轨,服务要跟上发展的需要,不能单纯地满足于现在的租赁物业管理,应该向现代商业发展。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