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5日电 4日,得知哈尔滨工人体育馆拆迁全面动工,住在附近的居民纷纷赶到现场。看着楼体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渐渐倒下,哈工体过去的一幕幕仿佛又显现在他们的眼前。回首体育馆的纷繁变迁,市民们感慨万千。当年建“工体”我还捐过款
亲眼目睹曾经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哈工体被块块“蚕食”,面对一片狼藉的残垣断壁,市民们无不为之动情。一些老人在向记者回忆当年与哈工体亲密接触的点点滴滴时,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建馆我还捐过款
60岁的申永滨老人热衷参与各类文艺活动,曾多次到哈尔滨工人体育馆观看演出。这其中1994年左右的一次“明星汇粹演唱会”的精彩表演深深地烙在了老人的心里。老人说,记得他当时就坐在离舞台最近的最前排。作为一名工人,当明星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亲切地走下台跟大家握手时,那一刻他和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住在北十七道街68岁的退休工人王兰茹告诉记者:“当年要建工人体育馆的时候,我还捐过款!”当时很多工厂的职工都捐了款。1元、2元,还有捐10元的。反正自愿,没有强制收取。体育馆落成的头几年,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工厂都会在体育馆买些票,发给职工作为福利待遇,所以她在那里看过电影、杂技及文艺演出,并且哈市各界开大会都会到那里,那时的体育馆在当时可以说是哈市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公共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那里越来越冷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工人体育馆辉煌,是让老工人们永远无法忘怀的。
广场带来了欢乐
75岁的崔振江老人家住道外区北九道街,老人在江畔散步的习惯是从多年前到哈工体门前大广场锻炼开始养成的。老人说,当年,工人体育馆是哈尔滨最大的综合性体育馆,它不仅内部够气派,就连外面的健身广场都是一流的。当年宽阔的广场上,年轻人打篮球、打羽毛球,老人练气功,小孩踢毽子,喜爱体育运动的人们在这儿还组成了团队,一有时间大家就拉开赛事,比个高低。这个大广场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道外区北新街居民孟宪霞说,广场被鞋城占据后,很多户外活动不能进行,大家的活动严重受限。比如当时历年太极拳表演活动都适合在广场进行,但由于没有场地,只能被迫搬进馆内。
怀念“原味工体”
36年的张红是土生土长的道外人。现在回忆起学生时代在工人体育馆参加和观看各种文艺活动,依然心潮澎湃。上小学时,每逢市里和区里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地点肯定设在工人体育馆。同学们都穿着整洁的白衬衫、蓝裤子、戴着红领巾,在座无虚席的场馆内观看演出。歌咏比赛的场面最为壮观,学生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地坐在规定的方队内,在梯型的场馆内以学校为单位,各种革命歌曲、少儿歌曲此起彼伏,整个体育馆内立时沸腾了。
张红感慨地说,儿时每次登上工人体育馆七八米宽的台阶时,总是感觉眼睛不够用,宽敞明亮的走廊、一圈圈干净的座椅、场地中间光滑的地板上放着的各种演出乐器,让她大开眼界。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慢慢萧条起来,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就很少有什么活动了。当哈尔滨鞋城搬进工人体育馆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张红曾经在那里看过一次仿真恐龙模型展,可是体育馆的“味道”却与儿时已经大不一样了,很多地方都变成了仓库,馆内里面脏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