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女记者全程体验民工专列
2006-03-08 16:12:02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刘海楼 杨建平 周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8日电 早春三月,乍暧还寒。哈尔滨———徐州间临时开行的首趟L174次民工专列,3月4日从哈尔滨启程。据有关部门预计,每年的3至4月,20万南方打工者将陆续涌进冰城,成为哈尔滨市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面对南方打工大军的汹涌来势,本地农民工每年的这个时候也都会结伴或独自外出,开始他(她)们的打工生涯。

  为探寻南北两地间农民工打工生活和创业历程,4日晚,本报记者踏上哈尔滨至徐州、连云港间加开的首趟农民工专列,零距离接触年后出门打工的省内民工……

  你还是别问了,提起民工专列我就“伤心”!

  第一次坐民工专列的时候,还是在两年前,“绿皮车”像一条缓慢游走的长龙,不管到哪儿,只要是有其他的车通过,我们这车都得给人家让路;晚上最怕的就是寒冷,呼出的“哈气”马上就能变成霜;车上的卫生更是令人难以忍受。总之,谁让咱坐的是民工专列来着———来自黑龙江拜泉的农民工李宝贵,极不情愿地向记者道出了民工专列的艰难之旅!

  随人流“挤”入车厢

  说民工专列拥挤,真是“口说无凭,眼见为实”。4日夜,民工专列喘着粗气,提前15分钟缓缓驶入站台,记者一路小跑,随同扛着麻袋、裹着铺盖卷的大批农民工,艰难地跨越4个站台、直奔5站台。检票开始,眼看着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农民工,一甩手就把麻袋、行李扔到车里,奔向自己座位,记者傻了眼,只能被困在背包和人砌成的围墙里,随着人流一步一趋“挤”进车厢……

  由于部分客票未售出,列车特将一些“硬卧带硬坐”的车票以硬坐价格卖给民工,这些民工虽然买了“硬坐”但却可享受“硬卧”待遇,车厢内,一些买到这样“便宜票”的农民工不由分说,将自己的行李卷甩开,抽出铺盖抢占有限的“铺位”。

  呼出“哈气”变成霜

  记者使出平生最大的气力,好不容易分开人群找到铺位,开车10分钟后,车厢寂静下来。车内农民工草草安顿好随身物品,陆续进入梦乡。零点左右,记者邻铺的农民工赵吉顺被冻醒,大喊:“车太冷了,有没有暖气呀?”话音刚落,哈气就在车厢内变成一蓬白雾。

  记者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钻进被窝,但感觉人仿佛睡在冰箱里,随手摸了一下车上的暖气片,冰凉!

  暖气为啥冰凉?记者冻得睡不着,满车厢找答案。没想到,在车厢与车厢间、床铺底下,发现了一堆堆煤袋子。记者在第三车厢看到,列车员张维勇正忙着把一铲铲煤送进水暖炉中。小张告诉记者,每30分钟就得添一次煤,一节车厢一个往返要烧掉1500公斤煤。据了解,上车前,每个列车员都要把所在车厢的近40袋煤搬上车。炉中水温达到90摄氏度,正好让车厢温度维持在4摄氏度左右。看到这个场景,记者和农民工不再埋怨,只好把羽绒服拉链拉得更紧。

  车厢里,没有铺盖的农民工挤作一团,靠着人气相互取暖。

  3元盒饭卖不动

  跑了20多年车的大厨李金龙师傅告诉记者,为了给农民工专列供应饮食,列车已将用餐标准降到了3元钱,盒饭里有肉、有鸡蛋、有青菜,可就是这样标准和价格的盒饭推到车厢里也还是乏人问津。农民工出门打工都是为了赚钱,多花一分钱都会心痛,大多数人都自备了干粮和副食。

  30岁的海伦汉子尹燕军和自己的岳父、老乡一起外出打工。就着新打来的热水,他们把从家带来的馒头和鸡肉送进了肚里。尹燕军今年是婚后第一次出门打工。听同村人说天津有个修路的活儿,给钱还挺“把握”的,他就和岳父一起出来了。临行前,媳妇给蒸了一只鸡、一袋馒头,爷俩儿就这样出发了。尹燕军说:“家里算上老父母、媳妇、女儿一共五口人,全靠两垧地填肚子,一年一垧地也就能剩下1000多块钱。年头买了种子化肥,再加上一年吃用,年尾基本剩不下几个钱。今年女儿6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念书也要一大笔支出。我和媳妇一商量决定出来找点活儿,赚点钱。”

  “临外临”老慢了

  被戏称为“临外临”的专列从哈市开到天津用了整整19个小时,途中逢站必停,辽宁省境内的小站绕阳河居然停了足足半小时。列车员说,这是列车在“待避”。因为这种车是临客之外的临客,它要给包括货车在内的所有正点车让路,晚点是再正常不过的。

  也许早知道农民工专列的特点,车内乘客对这一事实显得很不在乎。只是偶而有人喊着,“啥时候到呀。”

  熬过了一日一夜的车程,民工们大都很疲劳。记者在副列车长柳阳和乘警长周璐的引领下来到硬座、硬卧车厢。发现有的乘客已经喝起来了自带的小烧酒,有的自我组合,天南地北唠起了家常嗑。车厢里瓜子皮和水果皮以及垃圾已是满地,乘务人员只能不停地收拾。为缓和车内气氛,列车上放起了的音乐。

  据悉,此趟临客预计加开到3月底结束,现在车上临时抽调来的乘务人员最少完成四趟跟车任务。运行途中,沿途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农民工都能借道乘坐该车。

  不同车程同样目的

  在漫长的旅途中,记者与农民工乘客攀谈起来。

  来自海伦向荣乡向国村的张飞,今年22岁已有5年外出打工经验,刚刚从老家坐火车到沈阳再转上该车,带着姑家表妹和姐姐同去秦皇岛闯天下。

  张飞说,2000年他初中毕业,16岁第一次出家门,来到哈市太平一岩棉厂给老板做保温板。每次,用手卷岩棉,手上都会被扎上无数个小刺,可就是这样,他仍坚持干了5个年头。虽然老板对他很好,但是厌倦了这种单一的工作,去年他投奔姨妈,“跳槽”到秦皇岛,改做木匠活。仗着肯吃苦,脑子活,在同伴中,他做的桌椅板凳最叫好。现在每月能领到1200块钱,比在哈市多了700元。克山县昌盛乡的崔海峰此行是去天津南开区打工。他说,在家乡每年靠种玉米、黄豆、土豆生活。现在家里娶个媳妇就得6万块。他娘说,打工能给他自己找个媳妇就行了。

  坐在5号车厢来自北安龙镇的宋凤艳对前途忧心忡忡。她说,爱人在天津晒树皮,自己和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在家蒸馒头。由于当地下岗人太多,馒头销路不好,也只好离家跟爱人一起出来闯。

  从某种意义上说,列车是这些农民工的一座桥———连接现实和梦想。在这趟车上,约85%的乘客是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来自黑龙江省的伊春、牡丹江、北安、绥化、克东、拜泉等地。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出家门,有的是重返工作岗位,有的是工作已有着落,有的人还在等待找工作。他们欲改变现状,对生活有更高祈求,现在同在一趟列车上奔向异地他乡,奔向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地。

  没想到这车还能正点

  令拜泉民工李宝贵没有想到的是,民工坐的“绿皮车”也能正点到站!

  6日凌晨5时36分,和李宝贵一样,车上的民工没想到这趟民工专列,在一路晚点开行的情况下,却正点到达了徐州车站。

  这可慌了车上的民工,不少民工以为这种车晃晃悠悠的,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站,一些蒙头大睡的民工急忙起身下车,正点到达的民工专列也让车上乘务人员感到吃惊!

  经过32个小时的一路颠簸,历经20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记者一路乘坐的首趟民工专列顺利抵达徐州。当记者和车内乘客走出徐州站时,正是晨曦初射。记者一一握别几位农民工:“祝你好运!”“祝你发财!”

  (特别鸣谢:徐州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