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巧用地缘优势 新华村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2006-04-03 14:03:32 来源:大庆网  作者:卜宪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3日电 初春的小村,涌动着一股撩人的气息。38岁的村民孙连生正在自家的二层酒楼里合算着当天的收入。在新华村,靠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村民,户户有存款,家家都有小存折。

  有份自己的买卖,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是新华村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如今,中心街的两条主路上,鳞次栉比的商服楼,各种招牌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川流不息的人群,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市民。

  在这里,记者看到:宽阔的白色水泥路面,像一首流畅的诗,贯穿小村,通往村里的交通车上坐满了小村里的打工妹、打工仔。

  新华村位于让胡路区喇嘛甸镇中心区,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已不足1亩,只有少部分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第三产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采访中,村长朱永胜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笑,他扳起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73户农民从事酒楼、修理、美容等服务行业,400余户村民跑运输,1000多人在村里的东华集团、商场、酒店等地打工,人均收入4000多元。

  村里的变化不光洋溢在村长堆满笑容的脸上,村民们在变化中也得到了实惠。今年55岁的曹姓农民,辛勤劳作半辈子,自己拉起了一个工程队,1999年盖起了一栋4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夫妻俩住一楼,儿子儿媳住二楼,家里拥有2台大货车,10亩地租给别人种,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发现,新华村的变化不光是物质的,在思想观念上,他们已不再封闭和恪守传统。村民孙宝江10年前开了一个电焊修理部,几年前把两个女儿供上了名牌大学。如今,大女儿在上海工作,小女儿在大连读书。孙宝江和老伴的想法是,孩子不能跟他们一样,是个睁眼瞎。这个时代没文化不中用了,找个婆家都得降条件。有文化就不一样了,会寻到一份好工作、好姻缘和一个好前程,女儿才会幸福一辈子。

  “今年,让村民们都吃上自来水,看上有线电视,都参保农村合作医疗,再把村内的6公里主路修上。”村支书赵振州说着今年的打算。

  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小村又增添了一对翅膀。村里的5年规划是:抓住西城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大企业发展优势,促进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培育壮大村办龙头企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村民文化休闲设施,全力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