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4月5日电 最近,古籍文献的价格加速上涨。如《玉台新咏》一书,一套明代的小宛堂刻本,2005年上半年的拍卖价格在4.8万元至5万元之间,到了不久前的德宝古籍文献拍卖会上,就以14万元的价格拍出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涨价近3倍。
再如,2005年六七月间,中国书店摆出了一套明刻本的《南唐书》,标价6万至7万元。当时不少人看了之后,都说价格高。但是同样刻本的《南唐书》,今年2月份已经卖到了13万多,涨价之快令很多业内人士都来不及反应。
由于古书都是雕版印刷,所以过去要想作伪,首先就需要制版,而雕刻木版的价格是比较高的,而且费时费力。荣宝斋雕刻一块木版至少要300元,也就是说,一本古书如果以20页计算,其制版成本就需要至少6000元,拿到市场上,也仅能卖到一两万元。如果雕工水平不高,做出来的伪书就很难卖出去,聘请高水平的雕工,则费用更高。所以造假者愿意造假字画,而不愿意造假书。
现在的造假者,先用扫描仪将古书进行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储存在电脑中,然后用高精度刻字机刻字。
如果说电脑制版的伪古籍与真古籍难以区分的话,那么用树脂翻模技术作伪的碑帖,则是根本无法分辨。碑帖也是古籍文献收藏中的一大门类,近年来碑帖升值迅猛,所以造假也逐渐多起来。
以前造假碑帖,一般采用石膏翻模的方法,然后在“石膏碑”上拓印。由于石膏的质地和石碑有区别,所以比较容易区分这种假拓片和真迹。而且石膏质地软,拓印几次后就报废了。现在有些人用树脂代替石膏进行翻模,树脂干燥很快,比石膏易于操作,干燥后与石材的质地非常近似,而且能够大量拓印。这种用树脂翻模方法制作的假拓片,与在真石碑上拓印下来的拓片基本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