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女记者与农民工列车零距离
2006-04-05 15:24:32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非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5日电 去,3200公里;回,3200公里。上个月本报两位女记者杨建平与周辰南下徐州“万里追访农民工”。在与农民工朝夕相处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农民工苦啊,我们受的累真算不了什么。”

  3月4日22时许,杨建平、周辰在哈站登上了一列专门运载农民工的“埋汰车”,2天后下车,5天后从徐州乘“埋汰车”返回哈尔滨。说起“埋汰车”,在整个铁道部那是相当的有名:车厢里拥挤不堪,异味冲鼻,烧煤取暖的老式车厢夜里异常寒冷,一路走走停停,仿佛旅途永远也没有尽头。

  “挤到什么程度?在过道里抬起一只脚就再也放不下去,连厕所里都站满了人。”早有耳闻的杨建平和周辰上车前几小时就不敢喝水,嗓子发干说不出话,还得挨个扒拉人头:“你是从哈尔滨出来打工的吗?你是到哈尔滨打工的吗?”火车上两人一节一节车厢使劲挤过去、挨个问过去。两人记满了两大厚本子的采访笔记,回来后连续在本报发表了4篇专题报道。每篇均长达四五千字。

  出门在外的农民工胆子都比较小,在列车上多次广播“寻找到哈尔滨打工的农民朋友”,无人敢站起应声;后来请列车长帮忙,假借“查票”,一张张车票查过去,才从满车厢里找出目的地为哈尔滨的农民工来。为了“零距离”接触农民工,杨建平和周辰上车前都特意换上了家里最旧最破的衣裳,但还是被农民工们认出“这是个城里人”。

  杨建平和周辰的4篇报道被新浪网全文转载,反响很大,但她俩仍心存遗憾:“我国国民经济每年增长七八个百分点,其中少不了农民工的贡献,但农民工的报酬却是那么少。今后还应对农民工给予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