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5日电 题:佳木斯东方村让我们看什么?
北国之春有些姗姗来迟。
4月1日,当融雪未消之时,我们来到佳木斯市桦川县新城镇东方村采访。令我们吃惊不已的是,短短几年之中,村上盖起31栋红墙绿顶的二层别墅小楼,全村104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
是什么使贫困县桦川崛起东方这样的富裕村?是什么让农民迅速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
据经济日报报道,当3年前佳木斯市农委邵文伯带着“猫”,来村里普及第一台电脑,为农民演示搜索引擎时,20多位充满新鲜好奇的农民围上来,还以为在教他们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呢。可3年后的今天,农民们已上网浏览信息、QQ聊天、抑或写写“博客”什么的,农民王明成还成了“版主”。
哦!是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搭建通往幸福生活之桥,是信息技术应用,使这个小村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在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中,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村未来发展所需,农民当前利益所系。有感于此,记者从中品味两题,其一是人的观念,其二是农村致富带头人。
信息化重在转观念
2005年夏秋之季,当全村农民种的大豆还长在地里的时候,“大豆网”、“农网”等涉农网站频繁发来信息———近期大豆价格将有波动。这时,大商所也传来收购信息。而农民没信市场预测,凭经验等待大豆价格进一步上扬再卖。可随后大豆价格一跌再跌,农民后悔了,全村700多垧黄豆,损失近100万元。从那次教训以后,农民们相信运用信息技术,可摸准市场导向,事关致富大事。
吃一堑长一智的农民,于是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市场信息,并更新了传统观念。由此可见,有形的人,经信息技术助力,借无形的网络搭台,启动无形的潜在市场意识,发挥无形的竞争力。
信息化重在带头人
在农民轩劲松家,作为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带头人———邵文伯轻点鼠标,为轩劲松将农网下载存上后,点击开“三江农业网”网页,给前来的农民讲解屏幕上“金色田野”影像,记者看到在“金秋走三江”节目中,“大雁养殖”、“紫苏出口”、“庭院经济”等栏目丰富多彩。佳木斯市委宣传部长杨涛精心策划在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制作“金色田野”、“农业专家热线”等节目。农机大户李东升将自己的手机号码打在6台联合收割机上,有谁为他发信息求帮助,他都帮农民代耕,还免费为困难农民育种、耕地,义务帮农民检修农机具。
这些农民致富带头人,往往是汇集市场上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者,他们同时亲历亲为力推农业信息化进程不辞辛苦,极力倡导。当前,农业信息化特别需要培养这样一批骨干,他们的认识、行动,决定农业信息化推广的质量和进度。
若问东方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后,究竟有哪些变化?农民们现在忙着收集信息、分享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欢愉,每天都能通过电脑与25位农业专家对话,有时也自娱自乐玩回网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