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真心为民得民心——龙头派出所实现“零发案、零上访”探秘
2006-04-12 20:04: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宏武 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2日电(陈宏武 记者 朱丹钰)宝清县公安局龙头派出所在执法为民实践中,不断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机制,创造了721天可控刑事案件零发案,其它刑事案件仅为2起,8年零上访的骄人业绩,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龙头派出所现有民警3人,管辖龙头镇14个治安村屯、4个国营林场,辖区人口近1.6万人,总面积500余平方公里,与8511农场和七台河市接壤,农场居民与镇内居民混居,是龙头桥水库旅游区的必经之路,流动人口较多。

  面对复杂的治安形势,派出所一面坚持挨家挨户进行法律宣传,提高村民法制观念。一面改革工作抓防控,组织群众搞联防,成立以民警和专职治安员为主、农村青年志愿者为辅的群防群治组织系统,由78名专兼职联防队员,组建联防大队1个,联防中队15个,联防小分队30个,形成了警民联防、治安员联防、村民十户联防、民兵治安联防“四位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各级联防组织坚持每天夜间巡逻,并结合不同时期治安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巡逻,有效控制了发案。

  提起巡逻,村民赵某赞不绝口。一天晚上,民警郭连海带领联防队员巡逻,路经他家的黄豆堆发现了一个着火的烟头,若不是发现及时,3万余元的黄豆可能就付之一炬了。

  龙头派出所以一脉真情温暖一方民心,把实实在在解决居民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龙头镇最远的村屯到派出所驱车也要30分钟的路程,从派出所到宝清县还有40分钟的路程,为减少村民往返的麻烦,民警每次深入村屯都要带回许多村民待办的户口,等去县里办事时再为村民将办好的户口送回来。久而久之,村民习惯了,也信任了,有时不是派出所办的事也找民警待办,民警对此乐此不疲。

  兰花村青年孟某,父亲于1998年因盗窃被判入狱,母亲改嫁,18岁的他带着10岁的弟弟艰难度日。由于生活所迫,孟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所长李义福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夏天给他送衣物,冬天给他送取暖煤,逢年过节还为他家送去米面油。真情感动了孟某,他改掉了恶习,转变了对公安机关的看法。孟某常说:如果我今后再不好好做人,就对不起李所长!孟父2004年刑满释放,派出所协调村支部为他家解决了300元困难补助和5吨煤,并为他家送去一些生活用品,使孟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孟父,万分感激派出所对他孩子的照顾,他重新振作起来,一步一步改变了窘迫的生活。

  派出所以一片执着洞悉一方民情,对群众晓之以理的同时重在为他们排忧解难。4月份是农村种地的时候,过去时常因机动地承包问题引发矛盾。民警就在的2、3月份提前介入,深入村民家中座谈走访,掌握动向,发现隐患,通过向群众讲政策、讲法律,为群众澄清利害关系,稳定村民情绪,避免矛盾激化,同时为困难群众解决土地承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于方法得当,2000年以来龙头镇没有一起因土地承包问题引发的案件。

  村民鲁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曾经涉嫌杀人但被免于刑事责任。派出所得知村民反映和他住邻居没有安全感,便按条件为其办理了农转非手续,进而为其落实了每月150元钱的最低生活保障,然后于2006年1月通过县民政部门,协调省民政部门,将鲁某送往牡丹江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一桩桩,一件件,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儿,实实在在地感动了百姓,百姓视民警为知己,民警视群众如亲人,这鱼水之情不仅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同时也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诸多荣誉的背后,民警和村民更是亲如一家。2005年冬,派出所的锅炉坏了,村民高某知道后,拿着电焊工具,冒着严寒干了4个小时给修好了,给他工钱说什么也不要。他说:派出所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给修个锅炉又算得了什么!2006年的除夕夜,所长李义福和民警郭连海在村里巡逻,提醒村民燃放爆竹时预防火灾。每到一处,在外放鞭炮的大人和小孩都把民警往家里拽,到家里吃顿饺子吧,一年到头也看不见你们闲着!

责任编辑: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