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5日电 “现在老人进老年公寓比孩子入托还难。”近日,哈尔滨市的王玉田老人想搬进老年公寓居住,他到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打听却被告知现在没有床位,需要排队等候。
记者从哈尔滨市老龄委了解到,哈尔滨市有110多万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11.47%,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其中,老两口单住的有32.5万人、独居老人7万余人,共占哈尔滨市老年人口的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老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到养老院度过晚年。但是哈尔滨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加起来估计有2万多张,以致出现了老人进养老院要排队的现象。
进养老院要排队
21日,记者在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看到,来这里为老人预订床位的年轻人排起了长队。“我这是第三次来这儿,进老年公寓太难了,来了3次都没排到床位。”正在给母亲找老年公寓的齐先生说。由于齐先生和妻子工作忙,齐先生的70多岁母亲总是独自在家,生活很不方便。
据了解,作为我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500多张床位全都满员。
哈尔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一样人满为患,原有的300张床位都已住满。该院还改装了办公室,新增了30余张床位,但还有70多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入住。
据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位老人在公办养老院每月大约花费600元,养老公寓以住养服务为主,辅以一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福利院内设有休息室、食堂、健身房、阅览室、室内和室外活动室、医疗区等。
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杨德文主任说:“由于床位紧张,很多老人不得不排队等候,高峰时有230位老人排队。”
老年公寓咋这么火?
记者在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阅览室看到,几位老人正在翻看杂志和报刊。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图书是由哈尔滨市图书馆提供的,并定期更换图书种类。公寓每层都设有100多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室,许多老人在这里悠闲地打牌、下棋。
今年98岁的王桂芝老人已经在这儿生活14年了。老人有3个儿子4个女儿,已经是4世同堂了,全家50余口人。儿女们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也非常孝顺,但因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她。老人想找个聊天的人都难,于是来到了福利院。老人平时喜欢剪纸,在其房间的墙上,贴满了老人的作品。精美的金鱼、憨厚的小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说:“在这里我有好多朋友,儿孙们也经常来看我,每次都带来一些他们的相片,把他们最近的生活情况讲给我听。我在这儿过得很开心。”
今年69岁的王玉田老人在南岗区有自己的一套房子,3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家,条件都还不错。两年前,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王玉田伤心之后,不得不独自面对以后的日子。以前,老人的日常生活都由老伴操持,如今做饭、做家务都要自己动手,老人做不来,独自生活成了问题。3个孩子轮流把老人接到家里去住,但老人感觉不自在。王玉田觉得,子女们都有工作,年纪也不小了,自己给孩子们添了很多麻烦。今年初,老人下定决心找一个能解决自己日常生活的场所安度晚年,不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累赘。最近,王玉田到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预订床位。
李志英老人到老年公寓住的理由是:“我觉得和子女生活不方便,他们的一些矛盾,我看着心里不舒服,所以就搬到这儿了。”
一家一户式托老所遇冷
由党员、下岗职工张慧创办的康乐老年公寓坐落在道里区地德里三街区,目前拥有45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聘请了14位下岗女工当护理员,共接收了60多位老人。康乐老年公寓还有日托等项目,很受老年人欢迎。
但是,像康乐这样规模的民办老年公寓在哈尔滨并不多见,许多民办老年公寓还属于一家一户式的“小作坊”。位于南岗区宣威街的一家托老所,是一家三居室的民宅,户主住一间屋子,另外的两间供老人们居住,共放置了8张床。室内虽然干净,但显得有些拥挤,只有两位老人居住。这里的收费标准是每位老人每月700元。户主说,客厅就是老人的活动室。记者看到,客厅没有任何健身器材,只有几副扑克和麻将。记者问是否有专职看护人员照顾老人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设在居民区的托老所都存在规模小,设施简单,没有专门的保健看护人员的问题,入住率都在50%以下。
记者从哈尔滨市民政局了解到,哈尔滨市区注册登记的公办福利院(养老院)共有5家,社会和民办的有109家,床位1万多张,加上没有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全市估计有2万多张床位。面对上百万的老年人,这个数字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公办的老年公寓以及规模较大的民办老年公寓因为设施比较完善、管理比较正规,很受老年人欢迎,目前都是供不应求。但很多家庭作坊式托老所,不仅没有合法的手续,软硬件条件也都存在很多问题,入住率很低,甚至有些经营不善面临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