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装护路
日本投降后,东北铁路陷入瘫痪状态。当时土匪、特务、国民党“地下军”不断搞破坏活动,致使撞车、翻车、脱轨伤人事故经常发生。面对严峻的局势,为发挥铁路在建立根据地、支援前线中的作用,我党于1945年10月开始组建武装护路队,执行武装护路和协助接管铁路的任务。1946年6月又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关——铁路司令部。同年秋,又将东满、西满及绥化地区的护路队,归属铁路司令部领导。护路队以营、连为单位,分布在铁路沿线车站、桥梁、隧道、水塔等重要部位,保障铁路安全畅通,并配合铁路员工进行突击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
1946年12月,铁路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司令部,司令部驻哈尔滨,下辖东满、西满护路军。护路队8500多人,活跃在东北5000多里的漫长铁路线上,完成了护路和维持铁路沿线一带治安剿匪的任务。
1948年2月,根据战争形式的需要,护路军中的4个团,合编为铁道一团、二团,配合铁路员工直接参加铁路抢修,并担负前沿铁路军事运输的武装护路任务。同年7月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护路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8500余人,并吸收1200余名工人技术干部和铁路职工,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又名铁路修复工程局),总兵力达19000余人,受东北军区总部和东北交通委员会双重领导。
全力支前
铁道纵队从诞生开始,就一手拿钢枪,一手拿工具,担负着为军事战略和新中国铁路事业服务的双重任务。
辽沈战役期间,在“解放军打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号召下,铁道纵队全力支前。铁道纵队第一个大型抢修工程是抢修陶赖昭松花江铁路大桥,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历时3个月,大桥于10月24日胜利竣工通车。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铁道纵队把集结在四平和东线等地的大兵团,及时隐蔽地运到锦州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辽沈战役结束后,随着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作战,铁道纵队的任务,也从东北转向全国。12月11日,铁道纵队日夜抢修,迅速修通了北宁线,有力地支援了平津战役和四野南下作战。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铁道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隶属军委建制。1953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与铁道工程部队统一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此后,这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英雄部队,继续战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新中国的国防工程和地方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图:铁道兵在抢修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