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吁东北民主联军进城
哈尔滨是在苏联红军撤走回国,国民党接收大员随之逃离,哈市各界人士邀请东北民主联军进城而解放的。东北民主联军进城前,除进行纪律教育外,还针对哈尔滨这座北满地区最大城市的特点,从各方面做了准备。陈云同志指示部队干部:队伍进城后,要维持秩序,稳定市民生活,但不要工矿企业等什么都接收,要对指战员做有关政策的教育。后来,陈云同志把接管哈尔滨的经验总结为“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就地封存,先接后用”,在我军接管沈阳和其它大城市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
哈尔滨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后方的中心城市,利用其较为发达的铁路及工商业资源,充分发挥其东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全力支援前线。
在人力方面,在解放战争的三年里,哈市共有5次大规模的招兵活动,参加人数达23000人。从1947年1月到1948年夏、秋、冬攻势,哈市各级政府先后派出马车1279辆,组织担架队员、汽车司机、医护人员和前线工作团共28000人支援前线。在四平战役中,哈市承担了2700名伤病员的任务,动员73名医生和248名护士承担救护工作。在三下江南和夏、秋、冬攻势中,哈市组织了10批共19个医疗队320名医护人员,分赴后方战勤医院救护伤病员。在辽沈战役中,哈市组建了以卫生局长张柏岩为首的战地医疗队,全队87名医务人员,分成6个手术组,在极其危险的前线,先后做了2400例手术。
在物资方面,哈市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棉衣、布鞋、粮食等军需物资。自1947年至1948年,哈市共生产单军服64万套,棉军服47万套,棉大衣46万件,棉皮鞋40万双,夹皮鞋7万双,棉皮帽76万顶。在军工产品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哈市政府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克服困难,组织机关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枪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脚步,哈尔滨市根据中央的决定,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接收并管理一些刚刚解放的大中城市。从1948年至1949年9月,哈尔滨市多批干部南下。据市委组织部统计,仅1949年就派出干部1367名。
各项事业的试点区
“4·28”哈尔滨解放后,党开始改造、管理、建设这座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和掌握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在管理城市方面,党首先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哈市刚解放时,社会秩序较乱,市委召开会议,决定“市政府是哈市最高行政机关”,对旧政府机构进行改造。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团结哈市各阶层人士参加政权工作,还召开了哈市临时参政会。临时参政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下政权建设的一种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先声。
在建立各级政权的同时,党领导了反奸清算斗争,搜捕了一批日伪汉奸,使哈市形势日趋稳定,为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在哈市经济恢复过程中,首先把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事业放在首位,使几乎瘫痪的城市恢复了生机。为稳定物价,保证生活必需品,成立了国营东兴、民生两大公司,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统一货币,保护民族工商业,促进生产的发展。实施了工人分红制,避免和制止工运对工商业的冲击。给予贷款扶持,采取加工定货、代购代销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扶持工商业的发展。
新中国各条战线中的许多政策,都可以在哈尔滨找到它的影子。哈尔滨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