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创新中奉献青春——记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电工吴铁岩
2006-04-28 14:56: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8日电(记者 高长利)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电工吴铁岩,从事电气工作28年来,始终如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于技术创新。吴铁岩以一颗赤诚之心,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刻苦自学 解决生产难题

  在哈轴集团,职工们公认吴铁岩是“热处理电气专家”。由学徒工到专家,吴铁岩经历了太多的艰辛。1969年,吴铁岩初中毕业分配到工厂做学徒,开始钻研电工技术。1978年,厂里引进国外设备,他被调到热处理分厂做维修电工,参加进口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作。面对连见都没有见过的进口设备和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资料,面对语言不通的障碍和外国专家惜字如金的傲慢……吴铁岩感到了压力。白天,他寸步不离地跟随在专家身旁,用心学、认真记、不懂就问;晚上回到家里,整理笔记、查阅资料和书籍,常常工作到半夜。就这样,在近半年的调试工作中,他全面掌握了热处理生产线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

  在引进日本模压淬火生产线时,吴铁岩作为中方电气负责人,参加了设备引进的全部工作。在去日本验收设备的日子里,他认真研究设备电控方面的资料、图纸以及提供给我方的备品备件,据理力争为我方争取到编程器、电磁离合器、磁性开关等关键备件,价值人民币10多万元。设备安装就位后,他发现设备配线选择及设备的维护、检修存在一系列问题,就提出具体整改方案,按新方案配线后,不但设备维修方便,而且保证了设备开动率。其间,他独立完成了电缆桥架的设计安装和两条大型生产线全部二次配线的技术工作。

  近年来,吴铁岩奋战在维修一线,无数次排除故障解决关键,使引进生产线夜以继日地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昂贵的进口设备往往由于缺少进口备件而无法开动,吴铁岩主动对近百种备件进行分析,经仔细琢磨,反复论证,对四十余种电气件进行了国产件替代,就此一项就节约资金20多万元。他还修复进口仪表30多台次,可控硅触发器60台次以上,可编程序控制器10台次。

  技术创新 为企业增效益

  以前,哈轴使用的保护气发生炉因其技术要求高,国内无厂家制造,一直依赖进口,每台价格13万美元。吴铁岩利用出差的机会,大量考察国产电气元件等性能参数,出差回来,带回的不是土特产,而是大包大包的电气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经过细致的考察、了解、设计、试制,第一台保护气发生炉研制成功,其国产件占50%。随后,第二台机器国产件比例提高到95%,其技术及使用性能完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为我国填补了一项空白。同时,由他主抓的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装置也获得成功。这两项科研成果为工厂节约投资50多万元。连续试链板热处理生产线在加工产品过程中工件加热时间长期失控,往往导致出现质量问题。为此,他设计了速度和时间检测系统,满足了热处理工艺要求。厂内使用的铸链炉因电气循环控制和温控系统设计不合理,在使用中暴露出许多弊病。在整改中,吴铁岩本着节约资金、满足工艺、提高电控可靠性等原则,重新设计了电气循环及温控电路图,柜内总配线及装配等图纸,与其他人连续奋战20多天,完成了此设备的配线、调试、检验及试车成功。

  多年来,吴铁岩攻克设备仪表维修难点65项,为企业创造效益百万元以上,多项设计成果获得省级大奖并填补国内空白。在攻克设备电器、仪表维修难点、解决维修关键、保证进口设备正常运转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中,吴铁岩将自学的技能无私地奉献给了工厂,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作为行家里手,吴铁岩总是把技能无私的传给年轻人。多年来,他先后为工厂培养了8名电工技师,10多名高级技工。他还结合他们的特点,对在思想认识、技术能力等方面言传身教。2005年,吴铁岩被哈尔滨市总工会授予模范师傅称号。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