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尔滨市初高中阶段择校现象高发人大代表建议校务公开防止名校腐败
2006-05-22 10:34:2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2日电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花大力气,为让子女在求学的路上一路领先,花高额赞助费进名校已成为时下大部分家长的选择。

  然而在这些良好愿望的背后,却培植出了“名校腐败”的基因,对此一些人大代表忧心忡忡。市人大代表苗中林关于“校务公开”剔除名校腐败基因的建议,道出了众人的共鸣。

  建议背景

  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日前公布的一份关于中国教育状况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尚处于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的状况,其中突出的表现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数量稀少的“名校”与希望就读的千军万马冲突明显,花钱买“学校”成为必然选择,议价生、借读生随之出现,“择校风”愈演愈烈,赞助费、择校费,行情不断看涨。

  专家们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直接结果是择校矛盾突出、乱收费屡禁不止,并带来教育腐败和办学非均衡化等一些深层次问题,甚至引发了教育违纪、违规事件。种种失范行为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代表调查

  赞助费、择校费出现监管真空

  苗中林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初高中阶段择校现象高发,初中“赞助费”、“择校费”的“行价”一般是2.4万元,高中是2.1万元。

  有人曾给哈尔滨市一所“名校”算过一笔账:初中每年招生400人,划片就读的300人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收费,剩下的100人包括“条子生”在内以平均每人两万元计算,“收入”总额在200万元左右。而这笔庞大的资金,在政府财政体制外循环,缺乏必要的监管,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黑洞。一些“名校”由此坐上腐败的火山口。苗中林代表认为,“监管真空”是导致“名校”腐败的根源。

  代表建议

  校务公开防止名校腐败

  据了解,对“赞助费”、“择校费”的使用,各有关部门一般只有原则性要求,如“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教师福利”,并要求上交一部分给教育局“统筹用于改造薄弱学校”。然而公办名校教工福利远比普通学校好,这是公开的秘密。没有条件收赞助费的薄弱学校,对“统筹款”的去向也是“雾里看花”,因此许多学校便采取向学生乱收费来增加经费开支。

  为此,苗中林代表建议,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机制,这是防止“名校”腐败的根本出路。不仅各种收费要公示,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收费减免也应进行公示。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法规政策,扭转教育体制不均衡发展的态势。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