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日电 48年前的一件中苏人民友好的事,在中国俄罗斯年之际,再次被人们所关注,让所有感知的人,不免感动。48年前,前苏联飞行员冒险救助的孩子,为官时,清正廉洁,为人夫,忠诚妻子,为人父,言传身教。如果,当年那些冒险救助过他们母子的飞行员、医务工作者知道这些,相信会是很欣慰。
当得知俄国友人要寻找的中国朋友,就居住在同江,记者立即启程赶到同江,见到了董双森及他的亲朋好友。
董双森:这个恩永远不会忘
28日,一大早记者就从同江赶往八岔乡赫哲族渔业村,同江到这个村大约150多公里。陪同去的一位干部说,这两年公路修的非常好,到那里只需一个多小时,而在几十年前,通往这个少数民族村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如果没有前苏联飞行员的冒死救助,董双森恐怕也活不到现在。”
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疾驰,公路两侧的田地里,看见忙碌农耕的农民,田里的庄稼已经泛出青青的绿叶……
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停在了八岔乡赫哲族渔业村一户人家门前。这户人家宽敞的院落里,摆放着两辆拖拉机,红砖蓝盖的大瓦房,让人看去,这户人家日子过得殷实。院中一位身材魁梧的男人正在修理拖拉机,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打扫院落。
“老董,记者朋友来看你来了。”原来这就是董双森家。
董双森
董双森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和妻子将记者迎进屋里。宽大的落地窗让上午的阳光溢满全屋,盆栽的鲜花正争奇斗艳地开着。
“我就等您们来呢,要不我早就下地干活去了。”带着一幅大大近视镜的董双森笑着说。“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俄国朋友还在惦记着我们母子的生活,真是让我非常感动,这个恩永远不会忘了,可见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多么地深厚。”董双森的话匣子瞬间打开了。
1960年,大姐和二姐和两岁的董双森
对于董双森来说,儿时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俄罗斯套娃、哗啦儿棒、漂亮的苏联童装,还有包过自己的一个小毛毯,和全家人曾经御寒的一个大毛毯,这些东西都是当年苏联朋友送给襁褓中的董双森的。没有想到成了中俄人民友谊的历史凭证。
对于前苏联飞行员和医务人员救自己和母亲的事,董双森多是从家人那里知道的。小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婶婶们,也常常摸着自己的头感叹:这孩子如果没有飞机救到苏联恐怕够呛,他娘俩的命真大呀。稍事懂事后,留给董双森的记忆就是时局的变化,家人受到迫害,周围的再也没人提及这些事,如同被尘封起来一样。
而后董双森在八岔乡八岔村读完小学,初中因为父亲董贵福被抓入狱,全家内迁到汤原县,在那里念完初中。1972年返回八岔乡,在这里读完高中。高中毕业后,董双森当了一年渔民。1977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1981年,当时的抚远县招“三不变”干部,董双森通过考试顺利被录取。从八岔乡的乡团干事干起,先后从事过团委书记、司法助理、民政助理等职务。1991年,董双森通过民主选举,被选为常务副乡长。两年以后,又任乡人大副主任。同年又被调到三村乡(现改为三村镇)任乡人大副主任。1996年又调回八岔乡又任副乡长,1998年再度任八岔乡人大副主任,2005年退养。
董双森和他的妻子正在商量农耕
在没有退养之前,董双森就和家人开始种地,收成还不错。今年又包了三百亩地,全都种上了黄豆,家里两辆拖拉机也都用在农耕生产上了。
这几天,正赶上农忙,董双森和妻子、儿子每天都忙在地里,有的时候,董双森早上三点多钟就赶到地头上,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看着自己长满茧的手,董双森说,我爱劳动,人家跟我开玩笑说,从小吃一个多月苏联人的奶,又喝苏联奶粉,身体好着呢,其实,我闲也闲不住啊!
“俺家老董为人实在,做官正直,在任的时候老想着百姓的事,还热心肠,我就常开玩笑说,这是吃人家苏联人的奶吃的。”妻子吕晶燕一边晒着鱼干一边笑着说。
妻子吕晶燕是乡广播站的广播员,在认识董双森之前,吕晶燕耳闻过一些董家的事,但是董家的为人处事、口碑一直不错,加上董双森憨厚老实,吕晶燕觉得把一生托付给董双森应该放心。两人在1981年结婚。婚后不久,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俺家老董小时候从苏联带回来的小毛毯、介子,可软呼了,介子也干得快。儿子和女儿小的时候都用过。”
董双森正在看自己小时候用的前苏联毛毯
“这毯子多大,多结实。”
看,还能把我包起来。
董双森让妻子把毯子拿来展示一下,告诉记者,当时听姐姐说,那个小毯子是用来包我的,大毯子是用来给我御寒的,我回来的时候是大包小裹的,还带回很多苏联童装。“我妈说,这块打补丁的地方是我给尿的,后来坏来了,我妈给补上了。大毯子结实了,这几天早上冷,上地里我还披着那!”董双森扶了一下眼镜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父亲参加过苏联红军,以及前苏联飞行员跨国救助母亲的事,董家受到了很大的牵连。从前苏联带回的玩具、童装以及照片,毁的毁埋的埋,现在只剩下两件毛毯和董父得过的一枚“斯大林奖章。”以及董双森叔父得过的一枚“朱可夫勋章”。“要是再来一场运动,因为这些问题,俺家老董要是再受牵连,俺可得和他离婚。”妻子开玩笑地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两国人民的友情不还是很深嘛。”看着父亲留下的那枚奖章,董双森表情严肃,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很少谈及他参加苏联红军的事,但是父亲家教一直很严格,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有出息。董双森的二姐董双芹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在,董双森除了忙与伺弄包的那些地,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两个孩子快点成家。再一个就是想见见救过自己和母亲的那位前苏联飞行员,当面给他鞠躬,说一句四十多年一直想说的那句话,“谢谢恩人”。
向记者展示父亲得过的“斯大林勋章”。
1945年9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奖给董贵福(赫哲族)的战胜
日本帝国主义的奖章。
在妻子和孩子眼里,董双森是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父亲。那么,在亲朋邻里和同事眼中有怎样呢?
提起董双森,大姐董双芝有一种怜惜的情感。她说,1958年,自己已经19岁了。母亲董尤氏和弟弟双森,1958年4月22日,被前苏联飞机接走时,正赶上刮大风,上午县里通知在村头的水产场中插长红旗,让飞机寻找目标着陆,飞机来的时候,把地上璇了一个大沙坑,还把几个看热闹孩子的帽子都给刮跑了。那时,母亲已经大流血两天了,飞机下来的男医务人员看到母亲煞白的脸,表情有些失望,而女医务人员态度坚决,立即将母亲抬上飞机。“他们走后,家人一直很担心。”
一个多月,康复的母亲被苏联用飞机送到抚远县,而后乘船回到家里。看到小弟胖了,母亲气色也好了,家人非常感谢那些救命的人。父亲临终前,还希望找到这些救命恩人,说一声谢谢。
大姐董双芝讲述母亲和弟弟被救的过程
听我母亲说,当时,产院的护士长,特别喜欢我弟弟,就将自己的名字“安德烈”送给他了。因为这个弟弟长得很白净,睫毛长长的,头发也挺黄的,像个外国孩子,所以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叫他“安德烈”。二姐董双芹说,双森脾气好,人家叫他“安德烈”,他从来不生气,一天就知道疯玩儿,不到天黑不回家,弟弟身体非常好,很少得病。上学后,人家还时常叫他苏联的名字。只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家人就不让别人再叫他这个苏联名儿,也告诉双森有人再叫这个名字别答应了,有讨厌的孩子叫他这名字的时候,他也忍着不跟人家打架,慢慢大家就淡忘这个名字了。
董双芝、董双芹在接受记者采访。
董双森虽然是排行最小,但是董家的家教严格,从来不惯孩子。邻居说,董双森从小虽然淘气但很懂事,非常孝敬父母。今年73岁的村民尤桂兰说,当年是自己的婆婆给双森接生的,孩子生出来,胎盘没下来导致的大出血。“我是看着双森长大的。”双森小时候长得毛德哄(毛绒绒)的,挺招人喜欢的。谁家有个事,支使他跑趟腿啥的他都愿意干,在乡里工作,有啥事找他,他也不端架子,都尽力给办,心肠好。
董双森日子在村里算是富裕户。两个姐姐都说,弟弟过日子很仔细,小的时候就不乱花钱,也不乱拿人家的东西,工作以后,无论是挣工分还是挣工资都是有计划的花,亲朋好友有个困难,他也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与帮助。
二姐夫,杭州知青黄平也挺喜欢这个小舅子。“我们结婚的时候,双森不大,但是挺懂事的,家里的事能承担的也都承担,干活从不偷懒。打的鱼要比人家多,不甘落后。当电影放映员的时候,也认真给村民放电影。走上领导岗位后,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常有人找他办事,他都很耐心地做解释,出点子,在村民中的口碑不错,有很多地方很向我刚强的老丈人。”
记者在对乡里一些现任领导在采访时,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现担任八岔乡乡党委书记的尤玉生说,董双森未退养之前,担任的职务比较多,管的事也杂,但是不论是做司法助理还是民政助理,都是非常认真负责,工作也非常有魄力。无论是调解村民纠纷还是司法纠纷,都按原则办事,村民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助解决。分管边境事务的时候,没有发生一起边民纠纷事件,八岔乡还被同江市评为优秀边境管理乡镇。
48年前的一件中苏人民友好的事,在中国俄罗斯年之际,再次被人们所关注,让所有感知的人,不免感动。48年前,前苏联飞行员冒险救助的中国孩子,现在生活得很好,为官时,清正廉洁,为人夫,忠诚妻子,为人父,言传身教。如果,当年那些冒险救助过他们母子的飞行员、医务工作者知道这些,相信会是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