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选择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放弃婚姻生活:SOS儿童村的妈妈们
2006-06-11 14:47:04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姜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1日电 国际SOS儿童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儿童福利机构,第一所儿童村1949年成立于奥地利,是由奥地利孤儿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创立,其宗旨是抚养社会上的健康孤儿。1984年,中国开始接纳此事。目前全国共有9所儿童村。齐齐哈尔儿童村于1991年建设,1992年举行开村典礼。全村共有15个家庭,每个家庭有一名妈妈。成为妈妈要有两个条件:首先妈妈要爱孩子;其次工作期间不能结婚。6日傍晚,记者走进了儿童村,聆听了妈妈们的故事。

  1号家庭李丽萍:我没苦自己

  50岁的李大姐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慈祥、和蔼、善良,和别的母亲不一样的是,背过早地驼了,这也难怪,在大姐的背上,15个孩子逐渐长大,能不驼吗?

  李大姐老家在泰来县农村,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母亲早亡,她从小在老姨家长大。

  1975年,19岁的李丽萍高中毕业回了泰来县农村的老家,当时在当地,高中毕业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俊美的姑娘加上高学历,对当地的小伙子是极大的吸引也是极大的打击,高不可攀,是小伙子们当时对李丽萍的评价。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大胆青年敢于向李丽萍表白,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心气高傲的李丽萍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始终独身的李丽萍后来有个机会来到了齐齐哈尔市,在一家医院的药剂室做了临时工。环境变了,周围人的素质高了,李丽萍以为到了收获爱情的季节了。然而,她错了,那个令她不可企及的城市户口一次次地将她挡在了爱情的大门外。

  到医院工作不久,熟悉的同事们开始热心为李丽萍穿针引线,可是,看了一个又一个,都没成,“条件好的嫌我没城市户口,条件不好的我看不上。”在拒绝与被拒绝中,李丽萍不知不觉中过了30岁。

  李丽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别人,这让把她从小拉扯大的老姨很生气,在又一次回绝了老姨很看中的一个小伙子后,一向宠爱李丽萍的老姨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天底下就你是个人?别人就不是人了?你有什么条件挑三拣四的?”李丽萍无语,她知道老姨是急着在有生之年给她成个家,可是自己又不想将就婚姻,不想随随便便找个人过日子。李丽萍的单身生活始终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延续着,“红尘与我无缘!”渐渐地,李丽萍觉得,独身生活也不错。她甚至想到了出家,但觉得出家人的约束太多,还和社会脱离,就想过一种“变相出家”的生活。

  1991年,齐齐哈尔SOS儿童村组建当初,面向社会召集妈妈,要求独身且爱孩子。李丽萍得知消息后就让表妹帮着打听,可是表妹骗她说:“人家不要没有本市户口的。”就这样,李丽萍第一次当妈妈的愿望落空了。

  1994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吃晚饭的李丽萍看到电视台又播出了SOS村招聘妈妈的启事。这次她亲自报名,条件还真合格了。当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家人时,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尤其是年迈的老姨,反对的同时常常自责,说自己没照顾好孩子,没给孩子成上家,都是自己的错。老姨这样自责,让李丽萍也非常内疚———老姨把自己带大,自己还让老人操心。

  在农村老家的大哥得知消息后赶了过来劝说妹妹,可是妹妹已经打定了主意,谁劝也不行。“母亲去世时都没哭的大哥,知道我去儿童村时却哭了。”回首往事,李丽萍依旧很伤感,自己的决定伤害了一家人。

  更让李丽萍无法接受的是,老家的人不理解。她到儿童村工作后,回家探亲,乡亲们就问她:“你干啥这么苦自己啊?”李丽萍就反问他们:“我苦什么啊?你看我多快乐!”乡亲不信,摇着头走了。后来有个老乡生病了,到齐齐哈尔找李丽萍帮着找医生看病,李丽萍就找机会把老乡领到儿童村自己的家里看看,老乡看过之后,带着羡慕回了老家。

  如今,李丽萍已经抚养了15个孤儿,目前在家中生活的有6人。大儿子大女儿等几个大孩子已经长大离村了,逢年过节,是李丽萍收获亲情最集中的时候。儿女们从天南地北打来电话,问候妈妈。今年的母亲节一大早,四儿子方维宝从山东打来长途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妈,我想你了!”说得妈妈李丽萍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3号家庭韩春梅:妈妈的典范

  在儿童村,3号家庭母亲韩春梅是一位美丽大方的鹤城姑娘,别看她只有42岁,可是“头衔”最多:母亲、婆婆、岳母、奶奶。在她的电脑屏幕上有一张可爱的婴儿照片,韩春梅骄傲地说:“这是我大孙子!”

  如果说别人与爱情擦肩而过还可以相信的话,那么韩春梅也是同样的原因导致独身就有些不能让人相信了,开朗、美丽、大方、善解人意的城市姑娘怎么会没有自己的爱情?而事实上,她偏偏就遗失了爱情。

  提起过去,韩春梅不愿意多说:“高不成低不就,婚姻就错过了!”一句话,概括了青春往事。韩春梅父母早亡,4个姐姐把她带大。来儿童村之前,她在蔬菜经销部工作,合同制工人。当年,找对象的标准就是要找国营、集体的,认为那样生活才有保障。韩春梅也是这样想的,这样的标准让她错过了婚嫁的最佳年龄,26岁,在当时也算大龄青年了,对婚姻也不再抱有希望了。但对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渴望,尤其是喜欢孩子。她常常幻想,如果老了那一天,一大群孩子围绕在自己身边那该多好啊!

  所以当她看到儿童村招聘妈妈时,就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不顾4个姐姐的轮番劝说。住在同寝室的姐妹们也不看好这件事,认为韩春梅风风火火的性格带不好孩子,因为她自己还像个孩子呢。韩春梅不信这些,她决心要干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

  1991年8月,作为第一批妈妈,韩春梅接受了严格的培训,织毛衣、做棉衣棉裤、被褥,从一个娇娇女突然变成了要照顾一群孩子的妈妈,这对未婚的韩春梅而言有些难度,但她咬着牙坚持过来,并且做得很好。1992年2月19日,第一批8个孩子走进家门,韩春梅至今记得是商闯、商帅兄弟叫的第一声“妈妈”,这一声妈妈紧紧地拴住了韩春梅的心,让她彻底安下心来做一辈子孤儿的妈妈。

  韩春梅认为,长子在家庭中是榜样,如果长子有出息,会给身下的弟弟妹妹很好的教育作用。提起大儿子,韩春梅一脸的骄傲,“我大儿子现在是个人民警察,都成家了,我儿媳妇非常漂亮,大孙子可招人稀罕了!”那是在1992年儿童村成立不久,在讷河市福利院长大的烈士之子高祥作为优秀少先队员来到儿童村参观,高祥非常喜欢儿童村。当年8月,儿童村决定把高祥接来,就派韩春梅去接。在回来的路上,13岁的高祥贴在韩春梅的耳边悄悄地叫了一声妈妈。

  可能是烈士之后,高祥正直、单纯、善良,因为年龄最大,成了家中的长子。韩春梅时时告诫高祥:“你是大哥,要懂得照顾弟弟妹妹,要起到榜样的作用。”高祥认真地记住了妈妈的话,此后的生活中,处处照顾弟弟妹妹。高祥自己也很要强,长大后,在嫩江县公安局工作,成了一名人民警察。

  2002年5月4日,高祥结婚,儿媳妇给韩春梅戴花,甜甜地叫了一声:“妈!”“我当时乐得都忘了给红包,司仪提醒我说,别光顾乐啊,给红包啊?”后来儿媳妇生孩子,满月后韩春梅就给接了过来照顾,一直照顾了两个月。

  韩春梅对孩子满腔的爱,孩子们也用行动回报母亲:继高祥成为人民警察之后,她的另一个儿子高成考取了公安大学;大女儿获得过全国书画大赛银奖;二女儿连续获得过区文明少年称号;三儿子、四儿子分别在全国少年书法大赛上获银奖和佳作奖;她们的家庭也是齐齐哈尔市优秀家庭;她本人被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主席海尔姆特·库廷先生称为“世界儿童村妈妈的典范”。

  7号家庭春晓:愧对老父一声叹

  7号家庭母亲春晓(化名),42岁,老家在齐齐哈尔市郊,来儿童村之前在糖酒公司工作。她来村15年,带了16个孩子。

  春晓有过三个月的短暂婚史,因为对婚姻的伤心、对家庭的渴望、对孩子的喜爱,她选择了儿童村。春晓坦诚地说:“当时我也不想一辈子就在这里,因为当时签的是4年的合同,4年后可以自由地离去。当时自己刚离婚,心情不好,就想先在这里待4年,然后再考虑去留。”

  1998年,春晓和丈夫结了婚,因为年轻,处理不好家庭问题,自己的个性又很强,婚姻只维持了3个月。这次失败的婚姻对春晓的打击很大,在此后的两三年里,春晓的心情都不好。正在这时,知道了儿童村要组建并向社会公开招聘妈妈,春晓就瞒着父母报了名。就连随村里去天津儿童村实习的事,也没告诉家人。她知道父母不会同意,只能“先斩后奏”。在1992年的春节。因为要照顾孩子,春晓没有回家,父母就打电话询问,春晓婉转地说了自己的决定。看到女儿都已经决定了,父母虽然不同意,但是也没办法。

  1992年5月,春晓带着6个孩子回家看望父母。在送她们走时,父亲坐在村口的井台边,流着泪劝说春晓辞了这份工作。看着眼前6个孩子6双渴望的眼睛,春晓只能狠心拒绝了父亲。说服不了女儿,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声:“唉,你实在想干,就好好干吧!”坐上回城的客车,春晓看见车下的父亲头发白了许多,在车辆扬起的灰尘中不断地向自己招手,春晓的泪水夺眶而出,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向父亲道歉。

  转眼到了当年的端午节。大清早,门卫通知春晓,门口有人找她。春晓跑到门口一看,是父亲!父亲一大早赶了几十里山路,给她和孩子送来大米、白面、猪肉,还有一把带着露水的艾蒿和家乡野地里不知名的野花。父爱无声啊,春晓再也控制不住,抱着父亲大哭起来。

  父亲没吃饭就走了,还要赶回去上班。春晓擦干眼泪,用父亲送来的白面和猪肉,给孩子们包饺子。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春晓一个饺子也吃不下,父亲的白发和叹息她无法忘记。

  2003年,父亲去世了。春晓说:“我给父亲的伤害太大了,否则,父亲不能这么早就过世。”

  而今,已经73岁的老母亲怕麻烦女儿,一直不肯来这里居住。春晓也不是没想过离开。1993年,她趁着假期,到桂林托人找了一份新工作,所以超假8天她还没有回去上班。其实,她在新单位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家里的孩子们,上街看到玉制的小饰物,就十几件地买。同事们好奇,问她买这么多干什么。春晓就说,给儿子买的,我的儿子多。大家看她这么小的年龄,都没当真。

  一天,春晓在新单位接到一个电话,刚接起来,听筒里传来了一个孩子的哭声:“妈———”这是小儿子海豹的声音。海豹告诉她,他想妈妈,得病了,吃不下东西。春晓的决心立即瓦解了,当即不辞而别,从桂林赶回齐齐哈尔。她突然离去,让给她介绍工作的人很不满,春晓就通过长途电话向单位的领导解释。领导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原谅了她,对她非常敬佩。后来,领导还给孩子们邮来不少童装。

  8号家庭曹婷:走出大山,错过姻缘

  曹婷,来自密山市的一个山村,42岁,以前她是一名民办教师。

  曹婷的婚事同样遭遇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作为一名民办教师,在农村是人人羡慕的职业,可是要想转干非常难。在别人给介绍的众多人选中,有一个人给曹婷的印象很好。那人也是一位教师,但是家在山沟里。一方不想嫁进山沟,一方不想走出山沟,在交往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曹婷痛苦地提出了分手。直到现在,男方还时不时到曹婷家去看望曹婷的母亲。

  随着年龄的增大,原来踏破门槛的介绍人越来越少了,曹婷也就不再渴望婚姻。“到了26岁的时候,我就彻底不想再找了!”曹婷说。

  1993年12月,已经28岁的曹婷看到了电视台播出的一期节目《爱的绝唱》,说的就是儿童村的故事。故事让曹婷很感动,她决定也做一名孤儿的妈妈。于是,她就给儿童村写了一封信,不久得到了儿童村的回复。这些她都是背着家人做的。可是,没几天,儿童村又给她发来一封电报,因为当时村里来电报都是通过广播喇叭找人,曹婷的家人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曹婷的父亲不在了,母亲就把在外地工作的大哥大嫂叫回来商量。好在大哥比较开明,同意了曹婷的主张。

  来到儿童村,曹婷成了8号家庭的妈妈,也成了8个孩子的妈妈。还是大姑娘的曹婷不好意思让孩子们叫自己妈妈,就让孩子们叫自己“姨”。两年后,当7岁的“老儿子”张乐甜甜地叫她妈妈时,她忽然间感觉这个称呼是那样的甜蜜。

  因为孩子多,有时候孩子生病都能“撞车”。2000年夏天,七儿子突然得了阑尾炎,连夜手术,曹婷一直陪护在床边。当夜,儿子金有生病了,住进了另一家医院。曹婷两个医院间来回跑,一夜没睡。第二天,别人都说是晴天,可曹婷坚持说是阴天。后来一检查,是曹婷的眼睛出了问题。

  这些年,曹婷培养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可是曹婷说,她最苦恼的还是教育问题。孩子们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更重,心理也更敏感。有时候,教育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有一个女儿不听话,晚上越是不让她出去玩,她偏要出去,有时候跳窗户也要出去。母女俩的关系很紧张,女儿甚至两年不和她说话,进进出出对妈妈视而不见。

  看着妈妈着急上火,二儿子主动当起了调解人的角色,他常常去妹妹的房间劝说妹妹。一来二去,妹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渐渐地和妈妈好起来。中午放学,还要骑自行车回家看看妈妈,给妈妈买一些好吃的。而今,这位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每次回家,都要领妹妹出去玩。一次,她躺在妈妈的怀里问妈妈:“我要是成家了,你希望我离你近点儿还是远点儿?”妈妈说:“离远点儿吧,近了你们要是吵架我还得操心。”女儿说:“不行,离远了我怎么照顾你?”一句话说得妈妈心里热乎乎的。

  14号家庭邵成荣:爱情路上不用心14号家庭母亲邵成荣今年48岁,来自内蒙古的海拉尔市,高中毕业,修过路、挖过河,还做过人口普查工作。

  邵成荣认为自己没有结婚是因为个性散漫,不愿意受到家庭的约束。

  1992年,儿童村到海拉尔招孩子,问当地民政部门,有没有适合当妈妈的人选。当地的领导就想到了已经34岁还没成家的邵成荣。邵成荣了解了相关的要求后,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当时她也是瞒着家人的。

  当年,邵成荣到儿童村要抚养8个孩子,大的14岁,小的只有4个月。4个月的小儿子被送来那天正好是圣诞节,还没有名字,领导让邵成荣给取个名字,姓随邵成荣。邵成荣就给小儿子取名邵天佑,希望这个苦命的孩子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当时这个小儿子眼屎多,舌苔厚,嘴唇干巴巴,整天哭闹不停。邵成荣夜夜不脱衣服看护小家伙,在她几个月的精心看护下,小家伙的脸色越来越红润,渐渐地恢复了健康。

  邵成荣在爱情上不用心,可是在孩子们身上却格外用心。

  突然多了8个孩子,邵成荣忙得脚打后脑勺,要给每个孩子织两件毛衣一条毛裤,一人一套棉衣棉裤,每天中午要4菜一汤。只有到了深夜,她才有机会休息一会儿。看着孩子们睡得香甜的笑脸,邵成荣也忘记了一天的疲劳。

  最让邵成荣犯愁的是,孩子们上学的多,家长会都“撞”在一起。2002年,家里的孩子两个上中学,4个上小学,家长会都赶在了一天。邵成荣从早晨跑到晚上,为了每个孩子的家长会都能参加,不让孩子失望,邵成荣就提前赶到学校,单独找老师谈,然后赶往另一个孩子的学校,还要找老师谈。有的老师能够理解,有的老师不理解,认为邵成荣“挺特”,难免要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为了孩子,邵成荣陪着笑脸听着。

  15年来,邵成荣一共带过12个孩子,其中4个已经离村了,大儿子在呼伦贝尔一家电视台,大女儿幼师毕业后到广东教学,还有两个女儿在外地求学。年节一到,家里的电话会接连响起来,儿女们隔着千山万水问候他们心中最可爱的妈妈。

  如今回首往事,邵成荣没有后悔:“错过了爱情,收获了这么多的亲情,我比普通的母亲还幸福!”金有最喜欢和曹婷妈妈赛车。

  乖巧的小儿子喜欢亲春晓妈妈。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