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6日电 3000余元买回新手机,发现杂音大、常死机,三天后就送进了维修站。一个月内,三家维修站轮番修,都说没问题,最后只能求助工商部门调解更换新机。消协日前统计,全省一年受理4000余手机投诉,每月都有大量“问题”新机压在维修站,多数原因为售后服务不到位。
5月7日,市民侗先生在道里区三联家电买了一部三星手机。当时营业员承诺,7天内如出现质量问题,包退包换;15天内包换;30天内维修两次以上,也包换。可是侗先生回家后便发现手机杂音特别大,通话时间一长就死机。三天后,他将手机送到三星指定的大成街维修站,可检测后,维修站认为没有问题,建议他到另外两家维修站检修。侗先生又分别在果戈里大街和红军街维修站检修,也都说没有问题。期间,红军街维修站还将手机拆机监测。一个月内,侗先生为手机折腾了二十几趟,多次提出换货都被拒绝。侗先生只好把手机拿到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测,可是工作人员告诉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质量监督部门只对没有拆装的出厂新机监测,侗先生的手机无法得到该部门的质量认证。侗先生拿不到权威的检测结果,只好求助工商部门,经调解,维修站同意给侗先生更换了新机。
记者从省消协了解到,关于手机的投诉,近几年来蝉联“冠军”,去年全省共受理4034件,占通讯类投诉的62%。主要表现在手机质量问题多;水货、组装、翻新机充斥市场和手机广告虚假宣传。而造成投诉长期积压、连年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售后服务不到位。一些维修站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维修技术差,致使新手机在“三包期”内多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一些维修站甚至故意为退换手机设置障碍,将维修时间拖延过“三包期”。
为此,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手机后,如果遇到退货难、维修难的问题,一定要在15天内投诉工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