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日电 放学后,寒暑假里,看到满街跑、或整天泡在网吧里、或三五成群到处闲逛的中小学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现今,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这种现象却少了许多。孩子们离开学校后,自觉、自愿地来到社区或学校开设的活动站,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在南岗区,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为基础,社区为纽带的“三位一体”教育格局,改变了5天学校教育成果被两天双休日负面影响而抵消的局面。
将未成年人节假日纳入管理视线
“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发展和完善,是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必须认真解决的新课题。”作为一个有近百万人口、12万多名中小学生的大区,南岗区在认真学习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关工委《关于全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情况的报告》后,对“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构建有了更高层次的思想认识。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相继建立健全了由党政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关工委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的“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协调领导小组。
有了领导组织机构,还要有制度的约束和保证。三级协调领导小组都纷纷建立起了协调会议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学习制度、双向交流信息反馈制度、检查、交流和表彰奖励制度。
特别是双向交流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使得孩子的活动尽在“视野”之中。制度中明确了在“三位一体”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以社区为纽带,使学校、街道、社区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联动共育,形成一体。学校和社区也都建立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表现卡,学校将学生在校的表现由班主任填卡,学校统一向社区反馈;社区则将学生在社区、楼院、家庭的表现由楼院关工小组填卡,由社区统一向学校反馈。
实施联动共育充实未成年人课外思想文化阵地
利用区内大机关多、大部队多、大科研院所多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先后建立起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各类德育基地和活动阵地1700多处,使中小学校学生节假日、双休日有了去处,有效地占领了课外思想文化阵地。
哈尔滨市图书馆始终坚持“双休日”和寒暑假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派254名大学生进驻127个社区担任文明办副主任、辅导员,重点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社区青少年可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参观,并在大学生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先后与黑龙江省国家级农业开发示范区、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还与苏宁团、老虎团、区交警大队等单位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观、受训、学习交通法规。
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和省、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开展主题活动解决了校外教育脱节问题
“中华魂”系列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中,在南岗区已经连续开展了8年,活动面不断从学校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家庭,每年都有10多万名青少年开展不同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
放学后无处去、假期无人管……为了解决校外教育脱节和空档问题,花园街道海城等社区纷纷办起了“4点钟课堂”、“双休日课堂”和“长假课堂”,利用活动站、读书室,由“五老”、“十大员”、大专院校青年志愿者担任辅导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
区关工委及时总结了荣市街道龙泰社区创办“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的经验,在多个农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社区都开办了“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工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家教的水平。
5000余名“五老”用爱心编织动人旋律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图索取、甘做奉献;克服困难、坚忍不拔;高度敬业、默默无闻;善于协调、携手共进。这是区关工委对“五老”的总结。在南岗区,有5000余名“五老”在社区、楼院,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成为永不撤离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
自1986年6月,由蔡清云创办的南岗区第一家免费青少年活动站挂牌成立后,直到老人去世的2004年5月,蔡奶奶在家举办过各种活动1262场次、1.5万人次受益。
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杨晓初,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教育活动中,亲自撰写了《哈尔滨保卫战南岗战场》等三篇讲稿,深入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作报告30多场,2万多名青少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神舟6号”刚刚返航,哈工大航天学院退休教授刘育华便来到花园街道海城社区,为青少年作航天知识报告。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为青少年举办航天知识、宇宙知识等讲座8次,500多青少年参与其中。
一系列载体教育活动的开展,一个个热心从事关工事业的老同志,编就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