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5日电 题:叫响党员“先锋品牌”——记中共哈尔滨市抚顺街道工作委员会
王世义 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十余年来,哈尔滨市抚顺街工委锲而不舍地以“为党旗增辉、为社区群众服务”为宗旨,把一个昔日基础薄弱、面貌落后的棚户区改造成区街经济发达、居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区。抚顺街工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被誉为街道系统的一面旗帜。
党员干部的天平上群众的分量最重
抚顺街工委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的重中之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街道工作好坏的标准。居民鲍立生自幼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同时还患有风湿、颈椎、脊椎等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多年前,照顾他的亲人去世后,他感到了无助和绝望。这个时候,街道的党员干部走进了他家,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街道的书记换了好几个,但是照顾鲍立生的接力棒却一直传了下来。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换来的是社区百姓发自内心的赞许。
为了更好的将执政为民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抚顺街工委先后开展了“民情日记接力赛”活动,举办了“社区民情一口清”竞赛,要求每名社区干部都要熟知所辖社区居民的自然情况;掀起了“进民家、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暖民心”活动高潮,街道和社区干部按照困难群众包点责任制,深入到困难群体中为他们分忧解难。同时,为充分反馈民情、民意,街道在门前制作了“民情反馈箱”,社区百姓对街道社区工作和干部的意见、建议可直接投入箱内。一系列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百姓需求的民心活动不仅使街道干部经受住了党和群众的考验,而且也在践行服务群众的宗旨中打牢了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树立了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
开展特殊服务,努力解决百姓日常困难。由于历史的原因,抚顺街道3.8万人口中有低保户近2000人。根据百姓需求,街道开展了“医疗服务、亲情服务、家庭服务、文化生活服务”四个特色服务。针对社区内一些行动不便、年迈多病的老人和残疾人,社区以安装“求助门铃”的形式将党员干部与特困家庭联系起来。门铃虽小,却贴近群众,能够解决百姓生活中最实际的困难,也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目前,全街共安装求助门铃64个,共为162户困难群众结成了对子。在不断完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的机制建设,扩大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项目,开办“翟大姐求助热线”基础上,加强服务网络建设,组建了家政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群众性服务组织,坚持长年活跃在社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
根植百姓心中,密切干群关系。党员的价值是什么,干部的名分是什么,奉献图的又是什么……在抚顺街道党员干部的天平上,群众的分量最重。
党员干部叫响“先锋行动”品牌
安祥社区老党员赵茂田退休后,找出自己当年当工人时用的螺丝刀、钳子等维修工具,当上了“社区义务修理工”。为让居民安全地锻炼身体,他每隔半个月就维修一次居民区的健身器材。单元楼道的声控门坏了,他当电工;社区老年活动室的桌椅坏了,他找来木料当木工。时间一长,社区居民都把这个身穿西服,扎着领带的“老经理”称作社区的修理工。在抚顺街道开展的“先锋行动”中,他提出了“给我一个岗位,让我发挥余热”的倡议并得到了社区党员的积极响应。“远亲不如近邻,有事找党员”也成了社区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庄严承诺。
群众是根,为民是本。近年来,抚顺街道把开展“先锋行动”作为贯彻落实“先锋工程”的有效载体,把社区党建的重心下移到楼道党建工作上,通过建立楼道党小组,划分党员责任区,把社区内的各类党员组织起来,实现了从过去依靠自管党员“单兵作战”到充分调动辖区各类党员“兵团作战”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抚顺街工委开展了以“理论学习抓得好、特色楼道建得好、党员‘十个一’带得好、本职工作干得好、结对救助帮得好”为内容的“五好”楼道党小组创建活动。建立了街道领导包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总支包支部,支部包楼道党小组,楼道党员包困难群众的五级包点网络。社区党员以“一助一”、“多助一”、“党员求助门铃”等不同形势与身边的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送去爱心。今年以来,街道先后评选出“优秀共产党员之家”100户,“五好楼道党小组”20个。
提供平台,开办“党员先锋超市”。街道在社区党员中开办了“党员先锋超市”,并精心制作了街道党员“先锋行动”服务联络卡。“救助特困儿童”、“扶贫助残”、“美化楼道”、“安置就业”等15项贴近社区居民需求的活动超市内容走近了社区百姓和居民身边。在创建“绿色楼道”活动中,抚安社区201栋3单元24名在职党员,主动捐款6万余元,大家动手改造楼道及庭院,建成了共产党员绿色楼道。60多岁的楼道长王杰同志激动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4年1月,她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成为近年来社区居民中加入党组织年龄最大的党员。
始终如一,“党员奉献日”活动坚持经常。街道把每月的第一个双休日确定为“社区党员奉献日”,号召党员清理沿街乱贴乱画,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深入社区孤老户、残疾人家中走访慰问,社区党员像一团火温暖着百姓的心,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在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中,社区内先后涌现出了“血染青丝志未酬,无私奉献在社区”的退休老党员马朝文、王殿海和把业余时间奉献在社区里的在职党员李红卫、桑运吉。社区群众在这些党员奉献者的身上不仅感受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党员的先进性。
开展就业服务,努力解决“民生之本”。街道党工委坚持“后脚跟前脚”的做法,职工前脚下岗,社区干部们后脚就把安置工作做到家。街道和社区开展了家政、医疗、家电修理等职业介绍,从不同层次满足下岗职工的需求,千方百计帮助就业。各社区还积极开展了“扶技、扶志”活动,举办了电脑、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帮助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尽快上岗。街道、社区还对已上岗职工进行“扶志”,引导他们不要满足现状,努力创业,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就业。下岗职工张惠在社区的帮助下自1999年创办第一个康乐老年公寓。如今,已办起了四个连锁公寓,在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又安置了近20余名下岗姐妹再就业,走出了一条“张惠之路”。
凝聚人心,全面叫响“先锋行动”品牌。街道不断在学习探索中创新与实践,努力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完善了“先锋行动”内涵。继“党员十个一”活动成为较有影响的社区党员活动以来,街道党工委通过建立“百姓讲坛”、“四老论坛”、“5:30课堂”等特色阵地开展社区党建活动,为社区党员和群众建立了一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和永远敞开的课堂。通过这些做法,使社区党建工作做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成为抚顺街道党建工作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抚顺特色的党建工作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