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5日电 哈尔滨,历来是一块商业经营的“风水宝地”。开埠百年、商埠百年,见证了无数的商贾繁荣、市场变迁。进入21世纪,国退民进的改制浪潮激涌不息;新商圈与老商圈、新业态与旧业态的竞争和融合不断上演……新时期的哈尔滨商业正在酝酿和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变革。
据有关部门统计,哈尔滨目前已建和计划开发的商业面积已经达到300多万平方米,其中折射的布局与容量弊端已经开始显露;近年来,哈尔滨市一些大型商场日益面临经营管理人才流失和匮乏的困境;以“打折返券”为主打的营销风席卷几大商圈,营销模式单一、重复,相互之间跟进、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表面繁荣下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日趋无序和恶性。无疑,这些现状已成为哈尔滨商业实现突破和飞越的瓶颈。
哈尔滨商业零售业营销缺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突围的结点如何选择?繁荣之下的良性竞争和发展环境怎样构造?为了从多方面解析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了多方人士,特推出哈埠商业零售业生存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力求寻找到一些答案,并勾勒出未来冰城新商业的崭新图景。
上周,哈尔滨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开门纳客,其选址位于仅“存活”两年时间的贯通购物广场原址。从去年年末至今,该店已成为继金安·欧罗巴、上海百联之后,新进哈市的第三家百货店。虽然业态有所不同,但无疑都在加剧着哈市商业零售业的竞争。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这几家商场的加入,哈市中高端商业零售业总量的扩充将超过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在道里商圈、南岗商圈、动力商圈三个商圈内,都有百货商场呈现出不景气的迹象,可以说,哈埠商业零售业正在布局之困中进行突围。
商业零售业市场相对饱和
据介绍,北京、深圳、上海等几家知名品牌的百货商场对哈埠市场觊觎许久,均在暗中寻找机会,中高端商业零售店加盟哈市市场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新增商场在为哈市传统商圈注入新鲜血液、传达新兴商业理念、提升整个行业定位梯次的同时,也对哈市既有格局形成了一定冲击,使哈市商业零售业开始面临全面的多元化竞争。据业内人士预测,今后两三年中,外埠资本的进入将使哈市商业零售业加速扩张与整合。
在南岗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地上商业与地下商业都十分红火,但绝对“泾渭分明”———松雷商场是哈市中高端消费者公认的主流商场,地下的红博、人和等商业街的消费群为购买力一般的工薪阶层;经过改制的秋林商厦现已整体出租,目前其经营者的思路是“做百货无力与松雷抗衡,便把地下商业搬到地上,以提供购物的便利性与地下商业竞争”。从目前每天光顾该商场的人流可以看出这种定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至于盈利与否只有商家心里才最清楚。哈尔滨商业大学周游教授认为,作为百年老店的秋林,其品牌文化没有被传承下来,而这种文化的沿革一旦被割断,便很难再接续。
同时,位于会展体育中心的红博世纪广场日益崛起,开始截流开发区周边的消费者,与南岗秋林商圈日益形成竞争的态势。
从近两年的快速发展看,商业零售业在哈市的总体市场布局已经相对完善,市场相对饱和,市民对这些业态的要求也更高。而中高档百货商场相比较北京、上海等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形成哈尔滨自己的品牌。
寻求突围逼出错位经营
在中央大街这块寸土寸金的宝地上,各家百货商场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中档百货商场始终不太景气,人气明显不足。
紧临索菲亚教堂的贯通购物广场经营时间不足两年,便被北京首旅集团收购,成为现在的哈尔滨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其定位较为清晰———名品折扣店。据其经营者称,这是经过长期详尽的调查而作出的决策,目的是与其他商家形成错位经营,迎合哈市部分中高端消费者。至于该店是否能与道里商圈紧密连接,形成聚集效应,逐渐凸现出业态结构丰富、定位梯度分明、文化氛围浓郁的商圈优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从店与店之间到商圈之间竞争
巴黎广场曾经是有关方面打造动力商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早在今年年初,巴黎广场内的经营者便不断更换,至今经营状况仍然不够景气。
有关资料表明,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商业零售业“集聚—扩散”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显,由原先的单一商业中心演变为多个商业中心并存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近来进入哈市的资金实力雄厚的外埠商业零售业项目,还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城市中心区域。业内人士认为,在大型百货商场进入快速扩张而步入整合期时,势必引发哈市商业零售业新一轮的竞争。中心城区成熟商圈的土地稀缺性以及商业氛围是外来企业选择中心区域的主要原因,相关配套商业形态的完备、业已形成的购物习惯等也是吸引外来企业的重要因素,对于高端商业零售业尤其如此。作为哈市本地以及先期进入哈市市场的外埠百货卖场,面对来势强劲的外埠知名高端商业零售业态不会束手就擒,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如何与高端对手以及区域内的其他商业竞争,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哈尔滨商业大学一位专家认为,在不同的商圈内应该有不同的业态,高中低档不同业态的融合使得各个商圈定位的差异化会更加明晰,每一个商圈都应该有个性鲜明的竞争力和属于自己的服务特点。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竞争将是几大商圈之间的竞争,因此,从长远考虑企业首先要树立区域品牌,确立区域优势。
如何消化庞大的商业资源
据有关部门统计,哈尔滨市目前计划开发的商业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而全市已有商业面积保守估计超过100万平方米。按市区现有人口384万计算,哈尔滨市人均商业面积将接近1平方米。
据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为1.2平方米。在国内,商业较发达的北京人均商业面积为0.8平方米,上海的人均商业面积为1平方米,这些城市目前实际上已出现了商业面积闲置的局面。因此,针对哈尔滨商业面积的容量问题,有关专家提出,哈尔滨消化如此大的商场资源应全方位破题。
哈工大管理学院经济学家李国风认为,当前,哈尔滨市个别商场盲目建设、盲目扩张的势头,造成商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更为银行信贷带来高风险。个别商场在组建之初,自筹一部分资金,而更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抵押贷款。一旦商场经营出现风险,国家将可能为此损失巨额贷款。防范大型商业地产投资过热、规范大型商业地产建设,已是不得不为的事情。
来自市商务局的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目前正在进行审核,全市将针对商业设施建设情况展开专项调查,可见相关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正如一位刚刚涉足哈埠商业零售业的外埠经营者所言,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突围的哈埠商业零售业,首先面对的也许不是对手之间的“对话”,而是容量趋于饱和之下发展空间的“先天不足”,哈埠商圈真正走上有序、理性发展的轨道,还有待全方位破题……